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8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内隐社会认知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64,自引:4,他引:60  
使用攻击和被攻击者相互作用的实验图片,随机抽取大学本科生90名,采用3种加工类型×2种测验方式的混合设计来考察社会认知的无意识或内隐成分。结果表明:1.加工类型对被试的再认测验和偏好测验有不同的影响,即出现了实验性分离;2.内隐态度是可以测量的,且明显影响被试的社会判断  相似文献   
2.
准确理解狄尔泰"体验"概念意味着站在其生命哲学的立场思考哲学问题。"体验"概念表现了狄尔泰生命哲学的丰富性。在近现代德国哲学的框架内,通过考察体验分别与"内知觉"及"意识事实"二者之间的关联,辨析此二者本身的特定含义,澄清狄尔泰提出的"现象性原理",体验概念与现象学的关系将得到揭示。  相似文献   
3.
采用Jacoby的加工分离程序,对记忆测验中图片的社会性特征与非社会性特征的外显记忆现人隐记忆贡献进行分离,考察了对社会性信息的加工中内隐记忆的贡献是强于对非社会性信息加工的内隐记忆贡献,还是相反。结果表明:对社会性信息的加工中内隐记忆的贡献强于对非社会性信息加工的内隐记忆贡献。另外在本实验研究结果的启发下,提出了内隐和外显记忆的“钢筋水泥”结构性模型的假设。  相似文献   
4.
前意识模型的提出和大学生情绪——心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桦  杨治良 《心理科学》1997,20(3):212-216,,211,
本文首先介绍了内隐记忆研究的过程分离程序(PDP)的独立模型和附着模型,提出了前意识模型的基本构想。实验以50名大学生为被拭,考察了大学生的情绪-心境状况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不同维度的情绪性词汇的敏感性有所不同;前意识模型以前意识为中介,可反映意识与无意识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