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对比分析椎体成形术(PVP)与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共治疗患者45例.PVP25例,PKP20例.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减轻或消失,PVP组与PKP组两组相比,术后的伤椎及相邻椎间隙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及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能够更好的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改善脊柱功能,明显减少骨水泥渗漏,临床效果较PVP更为满意.  相似文献   
2.
3.
敬畏对内能影响个体的精神世界,实现自我超越,对外能使个体更多地关注他人;且自我超越也能促进个体对他人的共情关注。但目前还未有实证研究探讨敬畏是否能通过共情以及自我超越−共情的中介预测亲社会倾向。为检验这一假设,本研究招募了1347名大学生并测量了其敬畏特质、自我超越、共情和亲社会倾向。结果显示:(1)敬畏、自我超越、共情和亲社会倾向各维度两两相关显著;(2)敬畏直接预测亲社会倾向各维度,也能通过自我超越和共情的多重中介间接预测,且自我超越的中介效应最大。本研究从内、外因素进一步深化了对敬畏与亲社会倾向关系的认识,频繁的敬畏体验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自我超越及对他人的共情关注,促进亲社会倾向。  相似文献   
4.
认知自动化是人类学习和进步的必经之路。传统的二分法通过无意识等特征简单地将认知加工过程分为受控加工与自动化加工。但这些特征取决于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范式, 不具有普适性。近年来研究者根据注意资源有限理论提出自动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而注意资源需求的减少是自动化发展的核心特征。相比二分法, 这种渐进观更加符合实证研究的发现。而且, 渐进观在信息加工自动化理论和技能习得理论的阶段性中都得以体现, 进一步证明了渐进观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5.
走神包括有意走神和自发走神两种类型,元认知对二者的影响可能不同。研究使用两维度走神量表和元认知-30量表,对国内部分高校学生的走神和元认知(元认知信念、元认知加工和认知自信判断)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走神可以划分为有意走神和自发走神;(2)失控和危险感既能预测自发走神也能预测有意走神,但认知自信只能预测自发走神,认知的自我意识只能预测有意走神。说明元认知对自发走神和有意走神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前颈椎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切除病变椎间盘和椎体间融合的手术方法,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应用预示着脊柱外科治疗学新纪元的开始。简要介绍了Byr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对其临床效果进行了随访和分析,总结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治疗优势和临床应用中的问题。客观评价了人工颈椎间盘技术,为临床决策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武潇  高伟 《中国宗教》2024,(1):80-81
<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山西大同楞严寺寺庙音乐,在保留了明代佛教音乐的基础上,融合了当地各民族的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佛乐,成为当地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时期,佛教音乐伴随佛教传入中国,历经了中国化的发展过程。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鱼山梵呗”等中国梵呗的创作;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梵呗从寺院走向宫廷和民间,达到了鼎盛,到宋元以后日趋通俗化,  相似文献   
8.
为对比分析椎体成形术(PVP)与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共治疗患者45例。PVP25例,PKP20例。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减轻或消失,PVP组与PKP组两组相比,术后的伤椎及相邻椎间隙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及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能够更好的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改善脊柱功能,明显减少骨水泥渗漏,临床效果较PVP更为满意。  相似文献   
9.
高伟 《思维与智慧》2013,(18):16-17
每个人都是对自己最好的人。这是个毫无争议的原定理。我过去总是想用飞黄腾达的方式对自己示好。我想让自己优秀得出乎意料,巨有钱,巨有才,巨有地位,以便让别人对我刮目相看。我得把自己捯饬得巨有能耐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看电影的时候,银幕上的李连杰身手太不凡了,一个营的人和他过招他  相似文献   
10.
当下对“存在”的任何思虑不能不触及“科学”。科学是整个现代性的聚讼之处,也是整个现代世界的图景。任何关于哲学的或科学的思考都无法回避这一点。那种被称为“科学”的东西已经取代“存在”而上升为“根据”。潜藏在诸多关于科学的“能指”背后的是一套精致的形而上学的体系、传统以及一种生活理念。现代性反思的关键正是在于要准确地提出科学问题。不准确地提出“科学”问题,“存在”的遗忘问题就无从把捉;不准确地提出“存在的遗忘”问题,“科学”就没有来由。因此,关于科学与哲学的探索不得不面临诸种危险,于“科学”大行其时之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