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郭店简书《性自命出》等儒家文本的性情说,实质上是持“生之谓性”的立场。由此,郭店儒家简书突出地强调“情”的主要特征在于实然性的“信”,即真实、真挚。简书对于“信情”的崇尚,是儒家思想内在理路的发展和“情”之语义学历史演进双重影响的结果,它体现了先秦思想家由神本转为人本的致思趋向。而且,提倡“信情”,也是孔、孟之间一般思想家(主要是儒、道)的共同的德性诉求。  相似文献   
2.
《论语》:一种可能的情感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面对三代经礼文化日益衰颓的社会情势时,孔子开始向人之内在情感领域发掘道德实践的理据。这种发掘,一方面使他实现了对传统礼乐的改造,一方面则凿通了经由内在真实情感的抉发而走向儒家性情论伦理思想的义理道路。这种人本主义的情感关怀和情感诉求,渗透于孔子诠释道德要目与道德行为、论《诗》、论乐的诸多言论之中。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论语》是一部未言“情”字(“情感”义)而又处处关“情”的著作。  相似文献   
3.
<正> 东汉统治阶级崇尚礼仪,东汉古文经学至郑玄时盛极,郑玄亦以礼学为重。孔颖达云:“《礼》是郑学。”(《礼记·月令》题疏见《十三经注疏》)唐晏《两汉三国学案》(下称《学案》)卷七:“然统康成一生著述以论之,《三礼》实为专长。”皮锡瑞《经学通论·易经》篇:“郑学最精者《三礼》。”下面,笔者拟从社会变动的角度,观照上述两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荀子因应战国后期思想界话语环境的变化,展开了批判先秦诸子之历史活动和思想主张的学术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有辟枉、解蔽、批儒等方面内容。荀子期望藉此彰显绍述孔子学统,尊孔隆礼,“净化”儒家理想人格,廓清儒学发展的道路和儒家门户。这种学术批评实践,排除了其他学派对儒学可能造成的非理性渗透和侵蚀,对秦以后儒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厘清方向的作用,并使其避免了其他先秦诸子之学的命运──退向边缘或走向消解。  相似文献   
5.
<正> 贾谊对秦暴政的批判,向为人们所注目,但他对秦与汉初“乱政”的抨击,却常常被忽视,或者是将上述两种批判归而为一。这导致了对贾谊礼治政治思想的不能深入理解。一尽管对“汉承秦制”理解不同(见朱永康文《“汉承秦制”说质疑》,《上海师大学报》1987年2期),但无论怎样看,那都不是一句毫无根据的虚辞。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多次指出,古代中国的帝国往往是先创造一个中央政权,而后向全国笼盖过去。其中  相似文献   
6.
荀子对礼之存在合理性的另一种论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荀子对礼之存在合理性的另一种论证马育良依缘人情而制礼文,是荀子对情礼关系的一个基本判定。它同其礼以“矫性”说一样,旨在论证古代礼乐文化的存在合理性。这一认识比较准确地阐释了礼乐产生的内在心理依据,以及情志对于礼文、情感对于音乐的决定作用。然而这种精彩...  相似文献   
7.
一秦与汉初的政治,包含着以法家者流的社会历史进化论作为理论根据的文化背景,这就是韩非在《五盘》中所表述的关于人的生存方式,主要是物质生活方式木断演进的历史进化观。他用自己的语言图解了有巢氏、燧人氏以降的人类物质经济生活发展的历史,并肯定了这种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斗争。韩非是个乐观的历史单线进化论者,认为决定历史发展和文明演进的只是经济、人口因素。在充分肯定“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以韩非子·五蠹》)的演进轨迹的前提下,他主张整合社会的根本在于法刑,“治民无常,唯法为治。”以韩非子…  相似文献   
8.
郭店战国简书《性自命出》等儒家早期著作的发现,使我们获得了对于早期儒家思想发展情况的新认识。将《性自命出》的思想内容与《中庸》这部儒家的形上学著作进行沟通解读,我们可以发现,《中庸》包含了一些重要的性情思想方面的论题,这主要表现在性、情、道、诚、和、中节等问题上的思考上。这些伦理思想与哲学思考构成了早期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9.
荀子批判诸子及儒家之学术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因应战国后期思想界话语环境的变化,展开了批判先秦诸子之历史活动和思想主张的学术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有辟枉、解蔽、批儒等方面内容。荀子期望藉此彰显绍述孔子学统,尊孔隆礼,“净化”儒家理想人格,廓清儒学发展的道路和儒家门户。这种学术批评实践,排除了其他学派对儒学可能造成的非理性渗透和侵蚀,对秦以后儒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厘清方向的作用,并使其避免了其他先秦诸子之学的命运——退向边缘或走向消解。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保民而王”论 ,蕴涵了丰富的血缘情谊及与此相关的价值理念。对孟子这一思想的认知和把握 ,必须从语源学、孟子思想的内倾特征、历史文化语境、具体的王政措施等层面着眼。准此 ,笔者对它作出了不同于传统理解的另一种诠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