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22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笛卡尔在1630年提出了"永恒真理的创造"学说,并终身坚持。这一学说指出,形而上学、逻辑学、数学等学科最首要的真理是上帝所创造并保存的,上帝还保证永恒真理的不变性。然而笛卡尔却在同时坚持认为上帝是无限而不可理解的,对其所创造的永恒真理持有完全自由与无分别的态度,这样一来,这些真理的不变性又遭到了威胁。这两个方面构成了笛卡尔永恒真理学说的内在悖论。本文认为笛卡尔一共进行了三次不同的努力,即诉诸上帝的单纯性与统一性,诉诸上帝的完满性,以及上帝作为自因的学说,来应对上帝的无限性、不可理解性与永恒真理的不变性之间所形成的张力。这说明笛卡尔一方面试图提高上帝相对于人类理智秩序的超越性,另一方面又试图将上帝作为这一秩序的保证者。因此这三种解决就是笛卡尔试图把不可理解的上帝不断重新拉回人类的理智秩序之中的努力。这是笛卡尔不可能完成,但却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笛卡尔在1630年提出了著名的"永恒真理的创造"学说,并坚持终身。这一学说指出,永恒真理,即形而上学、逻辑学、数学等学科的最首要的真理是上帝所创造并保存的,上帝还同时保证永恒真理的不变性。然而笛卡尔却同时认为上帝是无限而不可理解的,并对其所创造的永恒真理持有完全自由与无分别的态度,由此这些真理的不变性又遭到了威胁。本文通过分析这一学说中上帝的创造、永恒真理与世界的关系以及永恒真理的永恒性与不变性的含义而揭示了这一悖论的内在含义。对于这一悖论的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笛卡尔哲学中上帝维度的复杂性,并能够反映笛卡尔将传统神学论题转变为现代形而上学的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  相似文献   
3.
笛卡尔与卢梭在论述自我与他人、外部世界、社会的关系时,采取了两种不同的进路。对笛卡尔来说,这一关系需要以不同形式的面具为中介。这一面具或者是普遍怀疑之后的观念与表象学说,或者是临时道德策略的庇护。笛卡尔最终试图通过宽宏这一德性来卸下这些面具。而对卢梭来说,他一开始就致力于卸下文明社会中的人性面具,从而实现人性的透明性。这体现在他对自然状态中人性的回溯和对爱弥儿的道德教育等处。而在最后"孤独漫步者"的身影中,卸下面具的状态无法在社会中持驻下来。笛卡尔与卢梭在面具问题上的不同策略及其结局,展示了近代哲学在"我思"的思想前提之下,面对其遗留问题走出的不同发展道路与所到达的不同终点。  相似文献   
4.
雷思温 《现代哲学》2022,(3):120-122+125
<正>在西方哲学引入中国之后,对中国传统经典及其义理思想的诠释获得新的语境与范式。与立足于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范畴和概念体系来构造中国哲学义理系统的做法相比,陈少明先生的一系列论著特别突出了思想产生的经验性和处境性。这些围绕着具体的人、事、物所展开的日常经验,成为哲学概念的源头活水,而非相反:“哲学研究不只是研究哲学文献,而是面对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5.
雷思温 《哲学研究》2022,(5):106-117
自阿奎那将亚里士多德主义系统地整合入基督教神学后,基督教神学与存在论的类比学说就发生了整体性融合。相比新柏拉图主义的太一论与基督教神学的融合,这一基督教的“存在论神学”具有更深的危机和张力,并产生了存在论系统中上帝的超越性与内在性无法整合的困境。这一困境在14世纪造成了“类比的崩溃”,致使存在的类比学说分裂成两条单义性道路:埃克哈特、库萨等依据神性单义性所建构的一本之路,以及司各脱、奥卡姆等凭借心灵内在单义性所建构的二元之路。这一分裂意味着基督教语境中的“存在论神学”在一本与二元关系上的无法调和,从而塑造了路德、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人的思想前提。此外,中世纪晚期发生的这一崩溃还造成了深刻的思想革命与近代效应。  相似文献   
6.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