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关系的形成要从客体向度、主体向度及其统一去加以说明。从主体向度来说,强制、契约、情感是社会关系形成的三种方式。其中,契约是近现代社会关系形成的主导方式。在历史上,契约经历了示意契约、口头契约、文字契约等三个发展阶段。文字契约是契约发展的典型形态。社会契约论是以经济契约为基础所形成的社会政治理论,它有历史局限性,但也有重要价值,值得加以借鉴。当代中国要大力培育契约精神并发挥契约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2.
实践规律简析陶富源(安徽师范大学政法经济系)1规律,从其内容的角度说,可以作如下分类:客观世界的规律,即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主观世界的规律,即认识规律与思维规律;实践规律,即作为主客观世界相互作用中介的实践过程本身的规律;以及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发展规...  相似文献   
3.
外因内化而起作用的普遍性及其意义陶富源外因作为条件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是对外因作用的通常表述。在这里作为条件的外因对特定的过程起着催化剂或助产婆的作用,即加速或延缓作用,并使事物发展显示出特定的外貌。但是能否由此认为,这是对外因作用的全面的真理性的认识呢?不能。人类实践和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在这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素材,启发我们去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去丰富和发展既有的关于外因作用的真理性认识。正是基于这种思考,笔者认为,外因不仅可以作为条件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外因可以转化为内因而起作用。外因通过内化而起作用。这是一种普遍性存在。在教育学理论中,学生的内在构成要素是其成长的内因,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外因,这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在如何看待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问题上,就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而,学生如果不好好学,那么再好的老师也不起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名师出高徒,再差的学生,只要有好老师教,也会有进步。不难断定,第一种观点无疑有其真理性,但同样,第二种观点也并非虚言,它确实是对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成功经验的总结。比如爱尔维修就说过。"  相似文献   
4.
【导语】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快速推进,在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展开的同时,文化市场、意识形态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趋势有所抬头。那么,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错误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条件下现代逻辑的必然后果,还是西方形而上学思维的思想形态?马克思是如何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是什么?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我们选取了以下文章,以期澄清认识,防止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5.
人类是由古猿进化来的,社会是随着人类同时形成的。攀树的猿群为什么要下到地上来直立行走;要学会制造工具,从事劳动,从而进化到人类社会呢?一般说来,这是环境的逼迫。那时候,地球上一些温热地带的气候,变得干寒起来,森林大批毁灭,饥饿把古猿从树上赶下来。树上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地上的生活方式,促使古猿向人类转化中迈出了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恩格斯说:“这些猿类,  相似文献   
6.
《哲学动态》2008年第5期发表了鲁品越教授《生成论规律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建设》一文。(以下简称鲁文)其文观点独到,令人耳目一新,读后深受启发。下面结合鲁文所论,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体会,以求得到指正。一鲁文认为,客观规律在事物相互作用中生成。对此,我深以为然。  相似文献   
7.
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了王荫庭同志的《传统地理环境理论之反思》和徐亦让同志的《读<传统地理环境理论之反思>》(分别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4和第6期,以下简称“王文”、“徐文”)两文以后,受到很大启发,借此机会来谈谈对传统地理环境理论的看法,并以此与王、徐二位同志商榷。这里所说的“传统地理环境理论”是指三十年代《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中所提出  相似文献   
8.
关于认识的源泉问题,笔者的主要观点是:必须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出发,从这种关系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即作为主体的社会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界的关系出发,来探讨认识的源泉。这个关系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界对人的作用,二是人对自然界的改造作用。前者是认识起源的自然基础;后者则是认识起源的社会实践基础。它们构成了  相似文献   
9.
唯物辩证法与实践的、劳动的辩证法陶富源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这是当代哲学领域不同思想和派别激烈斗争的重大问题。为了澄清这一方面的有关观点,袁新同志在《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基础的再思考》(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2期,以下简称袁文)一文中认为,应该...  相似文献   
10.
人的本质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人的本质的整体存在及其生成根据人的本质不是片面的存在, 而是一个由多种本质特性所构成的整体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第 123页)人的本质是通过人的多方面的本质特性获得具体存在的, 是通过人的种种活动获得现实表现的。人的活动大体包括人的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人的本质就是这三方面特性的有机统一。1. 人的生理本质特性  人的生理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最基础的部分。马克思认为, 人是自然存在物, 人相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