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儒家的生态观与审美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的“仁学”思想确立了人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并通过血缘、泛血缘、拟血缘的方式构筑了宗族、国家、万物层层扩展的生态等级秩序,设计出一套“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贵人贱物”、“爱有差等”的生态价值体系。从积极的方面来说,这套价值系统有着实用性、灵活性的特点;从消极的方面来讲,这套价值系统又有可能导致功利主义和机会主义的偏颇。与这种生态观念相对应,儒家的审美观念也以“仁学”为核心,形成了一种以“善”统“美”的伦理本位立场,并通过“君子比德”的方式赋予自然界的审美对象以社会价值,通过“微言大义”的方式赋予艺术作品中的自然情感以伦理价值。从积极的方面来说,这套价值系统有着防止形式主义、唯美主义的意义;从消极的方面来讲,这套价值系统又有可能导致狭隘的功利主义。长期以来,为了发扬上述生态观与自然观的优点而克服其缺点,儒家学者一般都依靠“中庸之道”的原则来平衡人与自然、理智与情感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从两个方面共同构筑着“天人合一”的宇宙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2.
作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两种彼此独立的理论体系,基督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差异之大是显而易见的。但就生态智慧而言,二者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或相同之处。首先,二者在建构有机整体观念时都选择了同样的策略,即为宇宙万物预设一个共同的创生源头,从而将人类纳入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二者对于人在自然中的定位也基本相同,使其既优于万物,又不脱离自然。最后,二者给人类在自然中安排的角色也颇为相类:基督教将人视为上帝委派的看管者,儒家则把人视为天地的辅助者。而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能做到既尊重人类的能动性,又可抑制其个性的过度膨胀;既能保障人类满足自身要求的正当权益,又可尽量避免生态失衡。  相似文献   
3.
阴阳:中国传统的思维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在以易经邮世界观与方法论》和以易经则儒、道两系的影响广文中(分别载于《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夏之卷和1995年秋之卷),已论述了“阴阳”观念在偶经冷的产生,及其对儒、道两系的直接影响。其实,“‘阴阳”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远远不止这些,说到底,它曾经以一种更加潜在、更加抽象、同时也更加隐蔽的方式铸造着整个民族的“思维结构”,从而制约着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作为一种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思维结构”同“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一样,也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  相似文献   
4.
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与中国的儒家、道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的婆罗门教和中国的儒家学说都有着维护社会秩序、延续既有文明、创造符号体系的建构功能 ;与此相对立 ,印度的佛家和中国的道家学说则以反向解构的姿态分别对婆罗门教和儒家学说在民族文化的建构过程中所导致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种建构与解构的关系体现了追求文明与反抗异化、积极进取与消极无为、崇尚秩序与回归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这种逻辑关系的历史性发展 ,印度宗教文化从婆罗门教到佛教再到印度教的发展过程 ,与中国世俗文化中儒家和道家之间的彼此更迭 ,都形成着“否定之否定”式的阶段性变革。  相似文献   
5.
儒、墨、道、法是我国先秦时代著名的四大学派,它们不仅曾在“百家争鸣”的岁月里各领风骚,而且对中国文化的历史铸造也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正因如此,它们既是传统国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也是今人在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的研究中所不可或缺的内容。按照系统论和结构主义的原则,认识的意义并不在于描述对象本身,而在于揭示对象与其所在结构和系统的关系。正像汤因比所指出的那样,“为了便于了解局部,我们一定要把注意焦点先对准整体,因为只有这个整体才是一种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研究范围。”(《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相似文献   
6.
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陈炎50年代,李泽厚对康德哲学进行有选择的批判,在批判其先验论的同时,吸收了康德关于人类主体能力的独立性和稳定性的思想。他运用实践论的观点,将人类主体自身能力的界限和范围放在社会实践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为人的先验能力找到了经验的基础,从而建立了以"文化一心理结构"说为内容的"积淀说"。"积淀说"对克服机械反映论和庸俗社会学的不良倾向起到一定作用。但对于个体人通过什么途径获得"文化─心理结构"的问题解释不够,而对于个体的人如何通过实践来更新固有的"文化─心理结构"这样的问题,"积淀说"更无力解决。在美学界,高尔泰已露出过"突破说"的思想,并与李泽厚发生争论。刘晓波则用"心理板结层"的概念,更明确地提出了"突破说"。在他看来,以往的社会实践不仅以对象化的形式构成了外在的物质世界,而且以积淀的方式规范着内在的精神世界,即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将已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尺度和审美标准作为先验的规范凝固起来,结成一种僵死的"心理板结层"来限制和压抑着主体的创造力。个体的人在"选择"中的自由性和非理性因素,正是打破"心理板结层"以实现"突破"的有力武器。这种观点认为,美是对现实人生境界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李退溪思想中的内在矛盾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 )在治学方法上 ,他一方面强调儒家执两用中的“中道”原则 ;一方面却又将儒门之外的其他学派通通斥之为“异端”。(二 )在学术理念上 ,他一方面主张“吾道自足” ,把儒家思想视为完备无缺的体系 ;一方面却又不得不接受佛、道两教的暗中影响 ,在某些地方“援引求合”。 (三 )在生活态度上 ,他一方面倡导“内圣外王” ,把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理想境界 ;—方面却又一再辞官 ,用佛、道两教的出世哲学来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 ,热衷于“退隐田园”。 (四 )在艺术实践上 ,他一方面宣称“诗为末技” ,主张儒者不以诗文辞章为务 ;一方面却又认为“不可无诗” ,并在诗、文、书法的创作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正视退溪思想中的这些矛盾 ,并不意味着抹煞退溪思想的历史贡献 ,而能使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位儒学大师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