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各国心理学家十分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社交心理的研究,在有关论著中也常常大量引用这方面的调查材料。我国学者近年来虽开始注意此类研究,但描述和定性的材料较多。为了弥补我国此项定量研究材料的不足,我们作了本课题的心理调查研究。研究用问卷方式进行.被试对问卷中的问题在选项回答的同时,对有几个问题还要说出为什么要这样选。  相似文献   
2.
人们一直强调把学习状况类似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能力分组就是把学习能力高、中、差三类学分按不同的学习领域,如阅读,编入不同的班级。然而,没有可靠的证据说明这样的做法是可取的。事实上,研究表明,这种做法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发展都会产生消极的结果。可以相信,群体成员的能力、知识、智能、态度、兴趣、性格气质、年龄、性别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分布和类型,会使群体的行为受到影响。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相似性或差异性问题,必须通过群体组成对学习成绩、认知发展、社交生活和社会化的影响来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儿童与青少年选择参照对象的心理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从年龄心理变化,性别心理差异,城乡学生差异等方面对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其研究结果对于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和从事青少年研究工作的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个性的塑造是自然、社会和心理多种因素整合作用的结果.学生个性形成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他们逐渐形成男性化、女性化的心理特征.在心理学上,这称为第三性征,或叫性度.性度发展的个体深层心理机制受到个体心目中理想的性别角色形象的作用.个体心目中的这一形象有个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试论师生交往的社会心理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枚 《心理学报》1986,19(3):14-23
本文尝试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师生交往问题,认为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交往结构,是由相互影响、信息交流、相互认识三个主要侧面和个性、角色、群体三个主要层面构成的。据此,笔者设想了一个“三侧面三层面的三棱柱体”式的交往模型。 这个模型的三个侧面都可分析出一些因子,每个因子都能在各个层面上展开师生交往。在交往的每一侧面和层面发生的各种问题,都会影响教育过程的进行。本文初步地分析了这些问题,并概略地指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