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人格简论陈昌文为适应封建制度的压力和社会、政治动乱,以多层次信仰为核心的道教人格广泛吸纳民族性的异质成分,发展出与社会主流体制互补的生活方式。道教人格与其派生的道教工具、产品、制度相互作用,通过精致的日常生活技术组织和表达了独立于帝制和儒家伦理的...  相似文献   
2.
乡村社会出现越来越多基督徒与基督徒的姻亲结合,我们通过基督教经典<圣经>投射的神与基督徒、基督徒家庭结构、婚姻行为、婚姻观念的统计,结合婚礼发挥的姻亲结合认同、基督徒群体团结的功能分析,探析基督徒姻亲结合表达的宗教及社会需求所在:乡村基督徒姻亲结合,是信徒构建神圣与世俗秩序的宗教需求,同时,宗教关系的血亲化、家族化,满足了作为基督徒的村民对熟人社会再造的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3.
内道外儒的文本结构投射了作者的心理冲突与人格分裂,但也同时反映了文人的生活经历、文化选择与社会境遇的多重困境。疹文通过对案例《自叙>的心理学分析,揭示了社会与文化的双重分裂所导致的人格适应困境。  相似文献   
4.
藏族传统的聚落形态由于偏僻和远离现代生活要素,所以目前远未充分被主流文化所关注,但它对西部藏族来说却是世代相传的生存方式。本文认为聚落形态是被自然环境决定的,而宗教信仰则是维持这种形态的传统保障,体现的是藏族人民对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的主动适应。在未来社会中,藏族社区可望通过延续传统的聚落方式,来保护本民族的多样性,通过文化和生态的多样性与货币进行交换来参与现代化,形成在城市和农村两种社区形态之外的第三社区。  相似文献   
5.
教堂是引领基督徒宗教信仰生活的重要场域。教堂引领的宗教生活主要通过各种基督教仪式表现出来,通过对乡村基督教堂仪式的考察发现,教堂仪式在建立神圣关系的同时,亦满足了传统乡土群体团结整合的需求。乡村教堂仪式,融合了传统关系的经营与宗教互动的意向,增加了基督徒村民的团结感,增强了他们应对各种变化的能力和心理能量,使得他们以某种程度的群体稳定性适应着乡村社会的变迁。我们对乡村教堂的礼拜、圣餐、婚礼、葬礼、融合性仪式进行分析,来观察这些教堂仪式在维系信徒"与神同在"的同时,又是如何发挥其乡村团结的社会功能的。  相似文献   
6.
“绝对彼岸”是人们对自身终极归宿之境的理想化描述,它系于宗教,且在不同宗教中有不同的应然性定位.在藏地社会,绝对彼岸不仅是信仰者践行宗教教义的指导力量,还是结构区域社会家园意识的精神源泉.其对家园建构的意义,对转型中国修补在现代进程中屡受破损的精神家园有深刻的启示性和现实的借鉴性.  相似文献   
7.
<正>教堂是基督徒过宗教生活的重要场所,作为尘世与天堂、教会与基督的桥梁,教堂亦是信徒社会需求在宗教空间的表达。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批农民进城务工,村民赖以依靠的熟人社会逐渐解体;为此,基督徒村民则以教堂为平台,再造业已习惯并依赖的熟人社会。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川西麦洼寺藏传佛教的历史、寺院现状、僧侣及信众的社区生活进行考察与描述.从中我们发现,麦洼寺的发展能够有现在的规模和影响主要在于有一定的教派渊源而且历史悠久;拥有气势不凡的建筑和其他宝贵的文化遗产;寺院管理秩序井然.宗教生活与国家制度之间和谐适应;受寺院影响的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与寺院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9.
宗教幻想是一种心理真实,社会冲突是一种社会事实。宗教幻想形成了以神圣教义为核心的社会行为规则体系,而这种观念体系常常影响甚至在某种条件下支配着人的社会行为。宗教幻想和社会冲突分属于精神范畴和物质范畴,不仅可以相互转化,甚至可以因这种互动形成新的社会事实及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文化对话始于天主教来华传播,其代表性寺院模本的百年发展,表明天主教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阶段性传播特征。本文以川西龙门山“白鹿领报修院”为典型案例,考察了天主教在中国西部内陆龙门山传播的三阶段特征,即冲突时期的扩张,隐休时期的幸存,融合时期的新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