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问卷法,从生命史理论的角度探讨母亲教养行为的代价传递性。研究问题一显示,童年期家庭环境的艰苦性和不可预测性不能预测个体成年后的生命史策略,原生家庭母亲的专制型教养方式通过焦虑型依恋行为的中介作用可以间接地负向预测成年女儿的生命史慢策略,原生家庭母亲的民主型教养方式可以直接预测成年女儿的生命史慢策略;研究问题二显示,生命史慢策略在原生家庭母亲的民主型教养行为和成年女儿的合作型协同教养行为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关于二胎家庭父母养育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极度稀缺。本文就二胎家庭父母养育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论述。二胎家庭父母养育的表现形式包括父母差别对待、协调同胞关系等。二胎家庭父母养育的影响因素包括父母养育第一胎的经验、婚姻质量、协同养育、儿童特点等。二胎父母养育的作用机制包括父母差别对待造成的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以及父母在协调同胞关系中的作用。此外,本文结合已有文献,提出了一个"二胎家庭父母养育的过程机制"模型,揭示在二胎家庭情境下,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父母的养育模式,又通过哪些作用机制对家中的两个孩子产生影响。最后,强调未来我国的研究者应该重视本土化,关注社会变迁中二胎父母养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班级生态系统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生态系统观以及班级环境中亲社会行为研究的进展,在班级环境中,与儿童人际互动最密切,对其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的两类人群是——同伴和教师。作者把儿童与同伴、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班级环境中两个重要生态子系统,依次介绍了班级环境中这两个生态子系统的各成分,以及它们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文章最后指出,该领域的研究应注重人际间的双向互动、基于观察的互动模式研究、以及重视时间变量对行为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同伴圈子的相似性假设探讨同伴圈子的形成、圈子社会情境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以及圈子文化背景对圈子社会化过程的调节作用。选取某城乡结合部一小学3至5年级898名儿童作为被试进行一年的跟踪调查, 其中在第一年当地城市儿童占36.5%, 当地农村儿童占48.8%, 流动儿童占10.4%。学生在第一和第二年都完成《班级戏剧》和《社会认知地图》问卷。研究结果表明:(1)在个体层面上, 圈子成员的社交性、亲社会性、自主性以及同伴接纳显著高于孤立者。城市儿童的自主性显著高于农村和流动儿童, 后两者之间则无显著差异。亲社会性在性别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2)儿童会依据社会能力的相似性来组成同伴圈子, 且不同圈子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儿童也愿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伴交往, 形成不同类型社会文化背景的同伴圈子。(3)儿童的社交性和自主性随着同伴圈子相应能力的提高而呈正向发展趋势。(4)同伴圈子对个体社交性和自主性发展的影响因圈子所注重的社会文化准则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农村-城市圈子比农村-流动圈子对儿童社交性发展的影响明显更大些; 农村圈子的儿童自主性水平更趋于随圈子自主性的提高而正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43名小学四、五年级和初一、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学生自我感知到的班级人际和谐状况及其与社会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学生对班级人际和谐各维度的感知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年级差异主要体现在班级组织上。(2)在男生组中,不同社会测量地位学生在班级人际和谐的同伴关系和班级组织上有显著的差异。而在女生组中,不同社会测量地位学生在班级人际和谐的各个维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3)学生感知到的班级人际和谐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学生感知到的人际和谐与攻击行为之间相关不显著,感知到的同伴人际和谐与儿童的羞怯-敏感性有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刘怡婷  范洁琼  陈斌斌 《心理学报》2022,54(10):1216-1233
共同命运模型(common fate model, CFM)是在家庭或二元层面研究中值得信赖的模型, 其更好地解释了亲密关系内在的相互依赖性。本研究基于共同命运模型探讨了家庭整体婚姻质量对父母协同养育程度的影响, 以及教养能力感在两者间的跨层中介作用。采用问卷法分层整群抽取上海市幼儿园中孩子(平均年龄5.14岁, 年龄范围4~7岁)的父亲与母亲参与调研, 分两个时间段(T1, T2; 间隔1年)收集数据, 最终得到650个家庭的父亲、母亲的婚姻满意度问卷(T1), 教养能力感问卷(T2)和协同养育感知问卷(T2)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1)基于共同命运模型, 家庭层面的婚姻质量正向预测家庭层面的支持性协同养育, 并负向预测家庭层面的破坏性协同养育; (2)家庭层面的婚姻质量正向预测父母各自的教养能力感; (3)父母各自的教养能力感正向预测家庭层面的支持性协同养育, 并负向预测家庭层面的破坏性协同养育; (4)父母个人层面的教养能力感在家庭层面的婚姻质量与家庭层面的支持性协同养育和破坏性协同养育起中介作用。总之, 本研究基于追踪数据运用共同命运模型, 并结合家庭层面(婚姻质量和协同养育)和个人层面(教养能力感)探讨了教养能力感在婚姻质量与父母协同养育间的跨层中介效应, 为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指导意见, 并进一步促进了共同命运模型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探讨城市、农村和流动三类儿童在共同相处的社会环境下的社会行为和适应。结果显示:(1)女孩在同伴接纳、领导地位、社交性-合作、害羞敏感、教师评定能力和学习成绩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孩,而男孩的受欺负得分显著高于女孩。(2)流动儿童的同伴拒绝显著高于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而城市儿童的社交合作显著高于农村儿童和流动儿童。(3)农村儿童的害羞敏感能够预测同伴接纳;城市和农村儿童的害羞-敏感均能够预测社交性-合作和同伴拒绝;三类儿童的害羞-敏感均能预测受欺负行为。此外,流动儿童的性别与害羞-敏感交互作用能预测消极提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有关头胎儿童在面对母亲生第二胎时出现各种问题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那么,是不是儿童在面对母亲生二胎时,都会出现如此消极的反应?会不会出现积极的反应呢?如果存在个体差异的话,那么面对第二胎的降临,哪些儿童更容易出现消极或者积极的变化?另外,是否有保护因素让头胎儿童更好地应对弟妹出生?是否有风险因素导致头胎儿童出现消极的结果?本项目拟开展3项子研究来回答上述这些问题。研究1分析在第二胎降临前后,头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轨迹;研究2分析调节头胎儿童生理和心理变化的个人因素(例如,气质和共情);研究3分析调节头胎儿童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家庭层面的因素(例如,亲子关系与父母婚姻)。所获结果将为当前以及未来二孩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提供实证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汪佳瑛  陈斌斌 《心理学报》2016,48(7):857-866
本实验从生命史理论出发, 研究童年期环境压力如何与当前环境中的压力线索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对异性的择偶要求。被试为70名大学本科生, 其中一部分被试被分配到死亡威胁启动组, 他们阅读一篇描述近期国内暴力犯罪及死亡率上升的新闻报道, 另一部分被试被分配到控制组, 他们阅读一篇描述一个人花了很长时间寻找遗失钱包的文章。被试自我报告对异性的理想择偶要求及其童年压力。控制了性别及恋爱状态后, 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童年压力与启动条件仅在身体吸引力的理想标准上有显著交互作用。其中, 低童年压力组在死亡威胁启动下对异性身体吸引力的理想标准显著高于控制条件, 而高童年压力组在死亡威胁启动下对异性身体吸引力的理想要求则显著低于控制条件。此外, 启动条件在异性做“好父母”的择偶标准上有显著主效应, 死亡威胁启动下的被试对异性做好父母的择偶标准高于控制组被试。而在对资源的择偶标准上既不存在童年压力和死亡威胁启动的主效应, 也不存在交互作用。研究说明童年压力与当前环境压力会影响个体对异性的择偶要求, 但对不同择偶要求的影响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0.
具身理论是继计算隐喻、联结主义之后诠释人类是如何获取知识表征世界这样一个本质性问题的新视角, 指出概念系统的建构对真实身体及其身体活动的体验的依赖, 即具身性。随着认知科学的快速发展, 具身理论已从原始阶段的哲学思辨成为认知心理学、社会认知等领域解释各种现象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文章简要回顾了具身理论的起源及发展, 选取了社会认知心理学中主要的研究对象, 即态度、社会知觉、情绪等, 总结具身理论在这些领域的研究范式及最新研究成果。最后, 文章从实证的角度指出在社会认知领域中以具身理论为框架开展实证研究时值得注意的要点, 并提出此类研究结合其他研究视角(例如, 神经科学, 跨文化心理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