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陆群 《宗教学研究》2017,(3):143-150
火炉坪苗族村寨宗教祭坛分布密集,以合鼓坪总祭坛为中心,周边分布了一系列祭坛,其类型涵盖了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几乎所有形式,尤以祖先祭坛居多.这些祭坛形态原始质朴,多用石头简易搭建而成,其特征呈现出“类型性”而非审美性;同时,外来宗教信仰的渗透不明显,家设祭坛的情况非常突出,可见出苗族村寨传统信仰惯性力量的强大.  相似文献   
2.
陆群 《宗教学研究》2013,(1):210-216
苗族“保东斋”仪式是苗族传统驱赶仪式受到汉文化男权意识形态影响后而形成的一个变体.它是驱逐与净化的仪式,仪式中的诸多符号被赋予特别的象征意义,“魔力”附着其上,目的在于驱逐那些邪魅的灾害性力量,以获得村寨的洁净、安全与欢乐.苗族“保东斋”仪式的发生根基于苗族古老的灵魂观念和巫术思维,在历史过程中受到汉文化影响,使其仪式过程呈现出一种“意识形态的”阈限期的仪式特征.  相似文献   
3.
腊尔山苗族"巴岱"原始宗教"中心表现形态"的分径与混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腊尔山苗族巴岱原始宗教是产生于原始社会并继续遗存于现代社会的各种原始宗教形式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总称。在历史过程中,由于文化交流的作用,原有牢固单一的文化体系受到冲击,并迫使其原有文化作出回应,出现了两大截然不同的文化选择,巴岱原始宗教内部巴岱雄与巴岱扎两大支系的分径,其中心表现形态发生变化就是明证。这是原始宗教运演过程中值得注意的一个事实,对之进行剖析,可透视原始宗教变迁过程中的诸种情态。  相似文献   
4.
腊尔山苗族祭坛"炯"的数量多,空间分布密集度高,以村为单位遍及腊尔山苗区。围绕祭坛"炯",腊尔山苗族形成了一系列的祭祀文化现象,其相关的仪式过程、组织体系、功能特征十分鲜明,并衍生出一系列有关"炯"的神灵观、神性观、神迹观。祭坛"炯"是腊尔山苗族自然信仰与祖先信仰相结合的原始宗教承载形式,披着山神崇拜的外衣,实质上是祖先崇拜的隐蔽形式。  相似文献   
5.
6.
"固守"与"调适"是腊尔山苗族"巴岱"信仰神龛设置及其变迁过程中呈现出的两个样态。一方面通过神龛的设置严格恪守古老的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宗教信仰传统,使"苗族"区别于"他族",并确证苗族内部不同支系的区分,使苗姓的实际存在不受汉姓的干扰,并确保这种区分不被遗忘;另一方面由于近代社会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其信仰内部固有的封闭性和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动摇,神龛的设置发生了适度的"调适",出现了"有限度"的回应。  相似文献   
7.
陆群 《宗教学研究》2006,(2):128-132
自然宗教最基本的教义特征是把自然力人格化并重巫术,因而试图把这类宗教从很多研究者定义为的“初级宗教”或“原始宗教”还原为“自然宗教”,把其视为一种独特的宗教类型来看。对自然宗教的研究其文化意义从理论上讲是对长期的已然存在的自然宗教社会事实的确认,对以往原始宗教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从实践上讲可以为我国民族地区的宗教事务管理提供整套的资料储备和历史借鉴,对防范宗教信仰失控,维护民族地区的安定将发挥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宗教伦理视野中的生态大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动态活性大系统。它不仅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 ,任何生命体均只是地球生命圈中的一部分 ,而且各部分与其他部分处于有机联系的伦理关系网络之中。这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与和谐发展不仅是宗教生态伦理的内在要求 ,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创建人类理想家园、人类新文明的进程中 ,宗教生态伦理思想 ,将愈益显示其不可忽视的强大内力  相似文献   
9.
陆群 《宗教学研究》2024,(1):162-169
“巴岱尼”巫职身份的存在体现了苗族作为山地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是苗族人民以宗教方式把握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心理的“外化”。“巴岱尼”与其他巫职人员的“同堂”共事表明在“巴岱”职业内部存在不一样的身份“差序”及执业分工,即以“岱”(deib)为原点,以阴与阳、正与邪、原生与次生三个维度衍生出复杂多样的巫职人员体系,形成一套围绕“岱”这一原点不断向外扩展的立体的差序格局。这种身份差序和执业分工,彰显出苗族巴岱身份类型的复杂多样,开启了透视苗族社会神职人员及其相互关系的别样窗口,对进一步深入细致研究苗族巴岱信仰变迁亦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0.
陆群 《宗教学研究》2015,(2):161-166
吕洞山苗族山神祭坛作为吕洞山苗族重要的"非正式神圣场所"具有特殊的形塑功能:以它为中心,构成了独特的区域地理文化地图或文化景观;而其在空间位置布局上的变化,不但能较好地体现历史时期特定区域里少数民族信仰兴衰的过程,而且对少数民族信仰的发展、民族融合乃至人文景观分布都可提供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