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关于科学(指实证科学,下同)与哲学之关系,一直存在着不同观点的争论。其原因在于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复杂性。在各种不同观点之中,有两种极端性的观点:即“哲学无用论”和“哲学代替论”,它们各自从一个片面夸大了科学或哲学在人类认识上的作用并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简单化,从而陷入了谬误。笔者认为,科学与哲学在推进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各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二者相辅则相成,相克则相失。  相似文献   
2.
一、哲学史上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世界上的事物与现象纷繁斑杂、千姿百态,这个无限多样性的世界是否是统一的?如果是统一的,其统一性的基础又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哲学史上有不同的回答。 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不是统一的,而是分成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各自独立、平行发展的两部分,这称之为哲学上的二元论。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儿是其代表。他主张存在由物质构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演说中曾经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75页)对于马克思主义这一论断的意义,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甚至出现过“卫星上天、红旗落地”之类的荒谬说法,把科学技术看成是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之一。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理论上拨乱反正、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统,关于“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  相似文献   
4.
对于发展问题,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曾有过精辟的论述.近百年来科学技术及社会历史的发展所提供的大量资料充分证明了列宁论断的正确.同时,也要求我们把它进一步深化与扩展.本文试图根据现代科学资料,从哲学的角度,对发展问题作出现代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列宁曾经指出:“要继承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事业,就应当辩证地研究人类思想、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列宁全集》第38卷,第154页)在这方面,我们的研究工作较为薄弱,亟待加强。 量子概念的孕育与形成,是二十世纪自然科学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量子概念的引入,使人类的认识从宏观世界进入到微观世界,带来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因此,量子概念的建立,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也有重大的哲学意义。深入地分析与研究量子概  相似文献   
6.
对于从康德到雅斯贝尔斯的哲学发展的考察,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雅斯贝尔斯是以康德作为他的出发点。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在概念上和作法上都是康德式的”,——如果我们回想一下那些保证我们作出这样论断的根据时,那末,上述结论就更为清楚了。但是,这里发生一个困难。雅斯贝尔斯是以康德作为他的出发点,这样说是有一个前提的,而这个前提是需要进一步论证的。对这个前提很自然地提出的解答就是:当康德说休谟曾把他从武断的迷梦中唤醒。“我坦白承认,正是大卫,休谟的提示这件事,在许多年以前第一次打断了我的武断的迷梦,并  相似文献   
7.
当代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1.什么是科学?1.1科学是由人类对认识客体(自然、社会、思维及其他各种事物)的知识体系、产生知识的活动、科学方法、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精神……等按一定层次、一定方式所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对认识客体的知识体系在这个系统中,占据着核心位置。1.2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其成熟的形态,一般由以下几个部份有机构成:(1)实验事实(这是整个知识体系的基础)。(2)基本概念(由实验事实中抽象出概念,再从诸多概念中提炼出或挑选出基本概念)。(3)原理及定律(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一般通过逻辑的或非…  相似文献   
8.
熵及熵增原理本来是物理学中用来描述热现象的概念及定律,后来,被推广用来解释、说明其他的许多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因此,熵概念被泛化(见方兆烓:《熵概念的泛化》,载《自然杂志》1989年第2期)。熵概念的泛化,带来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积极的思想,但也引起了不少思想混乱,甚至谬误(其中《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表述的许多观点尤为突出)。基于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对熵及熵增原理进行比较深入的哲学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澄清并纠正在熵概念理解及应用上的有关混乱或谬误。当然我们的分析只是初步的,若有错误或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围绕EPR实验以及现代物理学的其他成就,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客观实在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是:(1)是否存在与认识主体观测无关的客观实在?更为尖锐、也更为通俗的问题则是:“月亮在无入看它的时候是否存在?”(2)知识或知识体系能否反映客观实在的本来面目?这一点是否因为人类认识进入微观世界(量子世界)而有所改变?本文拟结合量子力学的有关材料,从哲学上对上述问题作出我们的分析与回答。  相似文献   
10.
一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十七世纪,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确立了力学运动的三个定律。在得出这些定律时,牛顿对于描述运动所必需的时间与空间的性质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