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5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心理受到伤害性威胁时,或者当心理处紧张焦虑时,幼儿往往会采取一些逃避伤害和减轻紧张焦虑的措施,这就是幼儿的心理防卫。心理防卫往往有消极和积极之分,积极的心理防卫是指人们采取积极有效的措  相似文献   
2.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一门科学,是在电子技术高度发展、在社会科学中的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它超越国界、阶级、种族的界线。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成果。它使人们对社会传播活动的观察研究有了更新的视野,对传播规律的把握也更准确了。  相似文献   
3.
問題 关于大小与距离知觉的相互关系問題,近年来有不少研究。继郝尔威和波林(A.H.Holway and E.G.Boring)关于大小知觉恆常性的著名研究之后,勃朗斯威克(E.Brunswik)、吉伯逊(J.J.Gibson)、吉林斯基(A.S.Gilinsky)等人,对此問題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在很大范围应用并发展了a=A/D(网膜視象大小=知觉大小/知觉距离)这一公式,尝試以数学函数說明知觉大小与知觉距离之間的关系。海諾曼和納赫麦斯(E.G.Heinemannand J.Nachmias)根据控制眼球运动調节的研究,提出大小知觉恆常性并不依賴于距  相似文献   
4.
目标物大小影响距离判断的实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問題 作者在另一个实驗中証明,观察者对各个等距上的同样大小刺激物的知觉大小,随距离的增加而縮小,但縮小的程度却不随距离而按比例地变化。在各个距离上刺激物物理大小的改变,对距离知觉将起着什么样的影响,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問題。支持“大小——距离不变”假設的学者都认为,在視角固定的条件下,距离与大小是互为条件的,二者存在着正比的关系。浦尔迪、吉伯逊(S.Purdy and E.J.Gibson),多田(H.Tada)  相似文献   
5.
距离、观察姿势对大小知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問題 大小知觉是視知觉心理学中重要問題之一,也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經常接触的問題。前人研究表明,大小知觉总是与知觉对象的距离成一定的关系,并提出所謂大小-距离不变假設(Size-Distance Invariace Hypothesis)来說明这种現象。在一般情况下,对象离开观察者愈远,网膜视象随距离按比例縮小,而观察者所知觉的大小却仍接近对象的原来实际大小(物理大小),也就是說大小知觉保持着一定的恆常性。这是大小知觉与距离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为作者1961年10月在美国心理学会21分组作的主席报告,文中回顾了美国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在水星计划中所作的研究工作并瞻望了宇宙飞行未来可能向心理学提出的研究课题。文章前部所述是一些已成过去的研究的概况,后部是作者的一些设想,仅供有兴趣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试图对争论较多的单词无意识加工问题作一比较客观、细致的研究,直接的结论否定了在短SOA 下单词无意识加工现象的存在。文章同时分析了实验设计及实施过程中的疏漏及其对实验结果可能的歧义性影响,指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地球人的地球伦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地球伦理的意义1、对于人及人以外事物的“人之道”伦理学通常可以说是关于人类和人们之间相互关系有关道德的学问.它是研究道德的起源、发展、本质、规范等等.伦理学这个名词,在日本是由哲学家井上哲次郎(1855—1944)开始采用,作为ethics一词的翻译.如果伦理是关于道德的学说,此道德即“人应行之道”,伦理学和道德学从本质上应该是相同的,是关于“人之道”的学说.所谓“道”不只是“人应行之道”,不但指人类走向何处,还要使所走的道路成为最容易、最方便和最有秩序的和行得通的道.“道”在现实生活中,以“任何人的行为应该遵循”的“道”表现为最普通的义务性概念.  相似文献   
9.
压力是对潜在威胁性事件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正念通过专注当下并保持接纳的态度缓解压力。然而以往关于正念缓解压力的研究并没有明确具体的机制,且忽略了正念影响压力过程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监控与接纳理论通过解构监控与接纳成分,更加清晰地呈现了正念的作用机制,因此本文依据监控与接纳理论,梳理正念对压力的影响效果及其心理神经机制。未来的研究在探讨正念通过监控与接纳成分影响压力的同时应重点关注监控作用效果与机制;重视压力刺激与压力评估的重要性;设计新的实验范式,直接探究正念监控与接纳对压力影响的心理与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0.
岳彩领  杜月秋 《学海》2014,(2):147-152
司法是什么?司法以什么立场或路径来实现正义、获得合法性?这既是司法哲学的终极命题,也是指导法官司法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下中国,法官的司法哲学以两种路径展开,一是以技术理性为支撑、以形式逻辑为保证的依法审判。严格的依法审判虽体现了现代法治的要求,但刚性特质有余而柔性操作不足,难以回应当下中国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社会的现实需求,从而遭遇了社会的认同危机;二是以案结事了为目标导向的实用主义路径。它在化解大量纠纷的同时,却不断消解司法的基本特质,从而导致法院权威的丧失和主体性地位的衰落。作者认为,司法保持被动性、中立性、程序性、独立性这些特质始终应当是司法功能发挥的前提,案结事了的司法目标应当以维护法律为基本底线,法官司法应当在依法审判与案结事了之间寻求理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