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201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家务劳动社会化是女性职业化过程中必然要遇到的问题。女性走向社会的趋势不可逆转,那么以往作为家庭主妇“专利”的家务劳动由谁承担?仍由妇女包揽吗,超出了职业妇女所能承担的极限;与男性共同分担,男女都觉得顾此失彼,两性间因此冲突不断;全  相似文献   
2.
知青运动与文化冲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知青运动———一次悲壮然而是失败的迁移1967-1979年间,在中国的大地上曾经有过一次规模空前的上山下乡远动,大约有1647万名中学生(含回乡知识青年),被卷席入这一浪潮之中。这是一次空前绝后的移民浪潮。说它空前,不仅仅因为是它的数量巨大,也不...  相似文献   
3.
李洪志及其操纵的“法轮功”组织极力隐去该组织的政治色彩,标榜自己“对政治不感兴趣”,“更没有任何政治目的”,然而我们判断一个组织是否具有政治性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无论是从“法轮功”组织的目标纲领(所谓“弘法”“护法”)、组织行为(破坏社会秩序乃至对抗政府)和社会效果(间离人与社会、破坏社会稳定)来看,“法轮功”组织都是一个具有反社会、反政府倾向的非法组织。其反社会反政府的倾向具体表现于:1、思想上宣扬唯心主义的有神论,否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李洪志及其炮制的“法轮大法”抛出唯心主义的有神轮,…  相似文献   
4.
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和发展 ,不仅为受到正规劳动力市场排斥的“脆弱工人”提供了重要的就业机会 ,也促使正规劳动部门始终拥有高效能的劳动和灵活的组织机制。本文除了描述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一般构成和存在问题外 ,还探讨了非正规劳动是否一定是落后的、边缘的 ,培育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条件、是否需要对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运作规则加以严格的规范以及对非正规劳动部门进行培训是否有效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影响当前家庭稳定性的伦理道德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说中国今天的婚姻关系已从粗糙但稳如磐石的“石器时代”进入精美但易破碎的“瓷器时代”,多少有点夸张,但中国家庭的稳定性的下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稳定性的变化作为现代化的“副产品”之所以发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经济原因,很多研究者已对此进行了研究分析——有的从人口、经济,有的从社会学等不同角度,笔者也曾对影响其稳定性的心理因素进行过分析(参见笔者所写《当今我国家庭稳定性变化的心理因素分析》,载于《学海》94.2)。然而在诸多因素中还有一个不易为人重视的因素——伦理道德因素,实际在静悄悄间对家庭正起着或维系或裂…  相似文献   
6.
居住方式变化及影响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居住方式变化:一个观察社会变迁的新视角居住方式作为居民对生活空间的选择与安排、占有与享用的方式,是居民生存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亲属聚居方式:是独立居住还是与男方父母居住、与女方父母或与其它亲属共同居住?(2)单位生活空间的外部分割方式:是集体居住,共用厨卫、院落、走廊等生活空间,还是独自享用完整生活设施的独立单元?(3)内部空间的分割安排方式:不同代的家庭成员能否分开?起居与社交、工作区能否分开(是否拥有书房、画室等工作间?)个人在何种程度上拥有自己的生…  相似文献   
7.
当今我国家庭稳定性变化的心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我国家庭稳定性变化的心理因素分析金一虹中国的家庭是否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如果是,那么稳定性下降的原因何在?与当前发展市场经济的走向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人们当前非常关注的问题。人们之所以得出家庭关系越来越脆弱的结论,主要是基于离婚率的持续上升(第四次...  相似文献   
8.
再婚与再婚家庭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金一虹 《学海》2002,3(1):90-96
随着离婚率的上升 ,再婚家庭和再婚人口在不断增加 ,婚姻的重组构成了现代社会中与婚姻的解体同样值得关注的一个社会现象。这一现实在制造新的矛盾冲突之时 ,也孕育着新的观念和新的关系的形成。本文将其置于现代化进程背景之下 ,既分析婚姻重组的趋势 ,也研究分析这一婚姻的重构对家庭关系、人的情感需求、保障需求以及满足这些需求的方式的影响 ,以展示现代社会在何种程度上可以给人以新的选择、发展空间和新的调节手段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体制改革前的中国,由于实行鼓励妇女就业的国家政策,中国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职业妇女队伍,也拥有庞大的工作母亲群体.支持这一制度的基础是初步建立起公共的托幼系统.中国社会转型,极大改变了妇女在社会劳动和福利体系中的地位.单位福利制度解体直接导致了公共托幼系统瓦解,育儿变成了纯属私人的事情,而私人化了的育儿事业又毫不含糊地落在母亲身上.高度市场化的劳动分层,使“工作母亲”的母亲身份被排斥、被视为次等劳动.消费主义带来的文化转型,重新塑造着母亲角色,整个文化观念向传统角色定位回摆,今天的母亲不仅意味着要承担起对幼儿的照顾,而且必须成为符合现代性标准的全知全能的“教育妈妈”.新的压力使工作母亲面临的选择极具张力.  相似文献   
10.
女性文化素质现状及未来发展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素质问题引起人们注目是从八十年代才开始。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是女性对时代挑战做出的最积极反应。中国女性由从政、就业、竞争、发展诸方面受到挑战后,一方面寻求外部环境的改善,从法律法令政策、观念诸方位重新调整两性之间的关系以求平等地发展;另一方面她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