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正本主崇拜是白族的民间信仰,也是这一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在被当作本主崇拜的神灵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道教神仙。另外,在迎本主等仪式活动中也融入了一些道教元素。道教已经扎根于白族的信仰生活。白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绵远的文化传承,其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的"滇僰"。白族信仰本主,本主的白语发音为"武增",意为"本境之主"或"我的主人",属于地方性的保护神。  相似文献   
2.
郭硕知 《中国天主教》2009,(3):26-26,27
自唐代,中国就开始传人天主教体系之宗教。“‘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出土于明末陕西,是世界基督教史上的重要文献,也是迄今为止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最早文字资料。”虽然景教在当时被公教会定为异端,却也可称天主教的一个变种,客观地传入了天主教的基督信仰。至元代又称“也里可温”。是时又有受尼格老四世差遣而来的若望,孟高维诺将正统天主教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3.
郭硕知 《中国宗教》2022,(11):48-49
一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与儒、释二家共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道教通过供奉先贤、编纂经藏、科仪劝善乃至衣冠发饰等诸多方式,守护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并且在思想观念上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道教思想强调“返璞归真”“复归其根”,倡导人们回到与万物融合的状态。这种崇尚融合的整体思维,不但衍生出“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和平观念,而且产生一种“开放式”的思维态度,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明与希伯来文明分别起源于东亚和中东地区,在古代有大漠和高原相隔,几乎互相没有来往。它们分别孕育出了不同的宗教河系及文明样态,现在依然在为后科学时代的我们提供营养。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领域已经越来越多地关注道教的理念与实践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道教经典中蕴含了对人类心性的解读,以及试图恢复身心健康的方法。荣格等心理学家从中提取可发掘的心理学要素,并对之做出了相应的诠释。人本主义心理学、超个人主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等流派与方法都已经或正在为认识道教与心理健康关系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现阶段相关研究尚未充分,若深入理解道教生命中心主义的特殊追求与信仰认同模式,并以此视角更精确地分析心理测量与实验生成的各项指标,则生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宗教心理学范式可期。  相似文献   
6.
一、玄教与吴全节元代,正一派龙虎宗衍生出一个支派——玄教,按照陈垣的说法,"玄教由正一教分出,实一教而二名"。①该教派在元代与政治联系十分紧密,元朝统治者对之恩宠至极,甚至类似于行政  相似文献   
7.
道教为自身的传承与发展,与士人结合,促成了道教的上层化,并由此产生了"三天"说。它的提出既是道教上下分野的体现,也是上层教徒更新并重整道教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在道教内丹心性修养的理论与实践中,贯穿着个体身心发展的理念。它在很大程度上蕴藏了发展心理学的内涵,与现代发展心理学理论遥相呼应,并存在相互理解的可能。内丹学中的心理发展理念即“性命双修”与“逆而成丹”,为发展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新资源。在针对实际修行体验的访谈中,同样呈现出了伴随着一体感、无我感等心理感受的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