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峰 《天风》2005,(2):22-23
由罗冠宗先生主编的旨在述评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侵略中国的史实的历史著作《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在我教会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连一向抱着"超然中立"立场的学术界此次也不再坐视旁观。赞誉之词,自不待言。当然其间批评责备之声,也时有所闻,且多责该书"不合时宜"。究其原因,想必有人会说:时过境迁,人走物非,何必再重提旧事揭自己的伤疤;况且  相似文献   
2.
发展和采用生态友好型包装设计既是包装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建立生态和谐型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生态友好型包装设计的基本特征,在材料选用上应采用环保型材料,借鉴传统、回归自然,在设计内容上要突出环保概念。从尽量减少对生活环境的破坏这一战略高度来构架设计策略,以生态友好型包装设计促进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郭峰 《天风》2009,(4):44-46
在按立圣职3年后,2007年9月至2008年10月,由上海市基督教两会推荐,被基督教全国两会派遣到香港圣公会明华神学院进修,在明华神学院的365天,丰富了我的礼仪学识,开阔了我的牧养胸怀……  相似文献   
4.
郭峰 《天风》2013,(11):F0002-F0002
中共中央统战部主办的全国基督教中青年人士培训班于2013年10月24日至29日,在江西南昌举行,来自部分省基督教两会的中青年同工约60人参加了培训。  相似文献   
5.
郭峰 《天风》2006,(7):28-29
当我们能客观看待世俗世界时,这不等于我们要流于世俗——任何置身于与非基督徒对话的基督徒都必须直面新约哥林多后书6章14到 17节经文的挑战,这其中又以14节为甚,经文提到“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许多时候,教会的牧者会引证这处圣经的记载来警告不同信仰之间通婚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也有人就此经文是否出于保罗的手笔提出质疑,希望以此来消减此经文的信息给基督徒群体造成的严重影响。比如,约瑟夫费茨米尔在他的书《新约的闪族背景》中立文指出哥林多后书6章14到17节是有人从一份库姆兰文献中添加进书信的。总之,人们必须非常小心地来处理哥林多后书 6章14到17节的经文。  相似文献   
6.
郭峰 《美与时代》2016,(9):30-31
水墨人物写生中,在研究造型、锤炼笔墨、以形写神的基础上,对其"意"的探寻尤为重要,要发挥意象思维,从眼中之象到笔底之象形成笔墨转换,表现出意中之象,追求象外之意。  相似文献   
7.
郭峰 《天风》2008,(7):5-5
<约翰福音>4章5-42节记载的,是我们的主耶稣玛利亚妇人谈道的故事,在耶稣的引导之下,这个撒玛利亚的妇人终于认出耶稣就是基督,是上帝差来的救主,所经她很激动,原意把这个曾经向她讨水,却最终彻度解决她心中对生命的饥渴的人介绍给她同城的人.  相似文献   
8.
神圣的距离     
郭峰 《天风》2002,(1):55-55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情形,一个旧时的学生回到学校来,走进我的房间,出奇不意地对我说:“这次我没有困难,也没有问题要请教你了。我不需要辅导或指示,我只要和你一同庆祝,共同消磨一点时间。”我们面对面盘膝坐在地上,漫谈过去一年来的生活、工作、我们都认识的朋友和我们纷扰不安的心。然后,渐渐地,我们都静了下来,不是那种令人尴尬的静,而是比过去一年来所发生的大小事件更能把我们拉近的静默。我们可以听到车子经过的声音,远处有人倒垃圾的声音。但我们  相似文献   
9.
读书有味     
郭峰 《天风》2011,(1):41-42
我曾在《报刊文摘》上读到一则故事,说在一个大学的毕业晚会上,一位教授为他的学生们临别赠言。他的话语言简意赅,就是希望他的学生在毕业后每年能看12本课外书,每月一本。这番话引起学生的笑声,毕竟刚从书堆里爬出的“幸存者”,每月一本,简直是小菜一碟。过了30年,这个班的学生举行同学聚会,昔日的青苗,现在个个成才,他们也请回了他们的老师,  相似文献   
10.
名著名言     
郭峰 《天风》2001,(8):42
通过律法了解到的上帝是背对着我们(出33:18-20),通过福音和基督我们才看到上帝的脸。 我们索拜上帝的地方就是耶稣基督,因为上帝已决定除了通过这个人之外,其它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他,离开基督,我们祈祷、信仰、希望或生存就没任何依据。 当我们把基督的死体验为我们自己的死时,十字架才意味着上帝在基督的死亡中与我们相遇。当基督的死成为我们的死时,我们才能通过他的死与上帝相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