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前,人们一般认为病人或病人的代理人有权与医生共同参于医疗决策,这使我们有必要对“价值”问题展开讨论,因为在临床实践中,对价值的不同理解暗示着不同的决策模式.在三种最基本的价值理论中,快乐主义理论和欲望满足理论预示着病人主观的意识经验或偏好是病人最佳利益的决定因素,它们都不能单独作为临床伦理决策的合理基础.而实质性善理论试图为我们提供何种事物使生活变得更好的实质性判断,虽然这一理论还有广阔的讨论空间,但可以引导医生与病人在各种价值之间达到平衡,做出更为有效的临床伦理决策.  相似文献   
2.
信任与自主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样态.传统家长主义模式,强调医生的绝对权威与患者的信任,拒绝患者自主;患者权利意识的觉醒,社会对医疗界不信任的增加,催生了患者自主,它成为医患之间对话的绝对权威.然而,自主的独立性、人际交互的陌生化以及信任的脆弱性,致使自主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在现代性语境下,医患信任是实现患者自主的前提;自主的道德性为医患信任提供了基础,这二者为自主与信任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自主原则的提出可以说是临床生命伦理学中最具重大意义的突破.从理论层面上来说,临床生命伦理学中的"自主"既然不同于康德的自主,也不必然是"个人原子主义"的体现.从实践层面上来看,由于医疗服务特殊,病人在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及医学知识上与医生存在差别,医生不仅应该在消极的意义上,也应该在积极意义上尊重病人的自主,因此通过有限的干预使病人获得较高程度的自我决定能力是可以得到辩护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