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采用问卷法对894名农村留守初中生进行调查,探讨歧视知觉与留守初中生孤独感和问题行为的关系,并考察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作用。结果表明,歧视知觉正向预测留守初中生的孤独感和问题行为,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负向预测留守初中生的孤独感和问题行为;师生关系削弱了歧视知觉对母亲外出留守初中生孤独感的作用,同学关系削弱了歧视知觉对双亲外出留守初中生孤独感的作用;但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增强了歧视知觉对母亲外出和双亲外出留守初中生问题行为的作用。研究结果提示,歧视知觉是影响留守初中生孤独感和问题行为的危险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有利于降低留守初中生的孤独感、有利于预防和减少留守初中生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师生关系和学生外化问题行为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1个学年中, 采用问卷法对1407名小学4~6年级学生进行3次追踪测量。交叉滞后分析结果表明:(1)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启动积极的相互作用过程, T1时的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能显著减少T2时的学生的外化问题行为、提升T2时的师生关系亲密和降低T2时的师生关系冲突, 进而显著影响T3时的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师生关系和学生外化问题行为; (2)学生外化问题行为驱动消极的相互作用过程, T1时的学生外化问题行为能显著减少T2时的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降低T2时的师生关系亲密和增加T2时的师生关系冲突, 进而显著影响T3时的学生外化问题行为、师生关系和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研究结果支持动态相互作用模型, 提示班主任在警醒学生外化问题行为的负面驱动作用的同时, 可有意识地利用协商管理行为的积极驱动作用干预学生的外化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