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来民工子弟父母养育方式和班级同伴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郑信军 《心理科学》2003,26(4):762-763
1 引言 同伴关系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心理学持续的研究热点。90年代以来,除了在经典领域的研究断加深之外,一些新的研究领域也在逐步拓宽。比如,同伴关系的跨文化研究日益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这种跨文化研究不仅考虑到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可能导致儿童同  相似文献   
2.
以474名大学生、青年教师和企业员工为被试,通过筛选情境故事,建立无结构性问题道德主题评定参照系统,创立道德敏感性定量记分方法,从而开发道德敏感性测评工具并对其进行初步的心理测量学特征检验。结果表明:以无结构性问题为形式进行道德敏感性测评研究符合道德敏感性的本质;所开发的道德敏感性测评工具兼具定性评定和定量分析的特征;鉴于道德敏感性的情境特异性,测评工具的同质性信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道德敏感性:概念理解与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敏感性是新科尔伯格取向的重要概念,是道德行为发生之前逻辑上的心理初始成分,是对情境的道德领悟与解释,典型地反映了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相互作用。对这个概念的性质和内涵理解存在能力观和经验观等不同观点;该概念也常操作化地为道德觉察、道德意识、后果意识、确认道德问题等;它与伦理敏感性、道德直觉等相近概念有着不同程度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生的情绪表达方式认知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俊才  卢家楣  郑信军 《心理科学》2007,30(5):1052-1056
本研究采用D.Matsumoto等编制的情绪表达规则评估问卷,探讨了237名中小学生情绪表达方式的认知发展,并通过同伴提名法选择了192名同伴关系良好和同伴关系不良的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情绪表达方式认知与同伴接纳的关系。结果表明:情绪类型与情境类型对中小学生多种情绪表达方式的认知具有主效应;中小学生的情绪表达向更具有社会效益方向发展,对自我和他人情绪表达存在认识分化,并随年龄而增加;同伴关系不良的中学生在情绪表达的认知上存在发展滞后。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倾向性道德敏感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倾向性道德敏感是个体敏锐觉察和解释道德问题的反应倾向性.在文献梳理、理论建构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以622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倾向性道德敏感性的结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倾向性道德敏感由移情内疚、惩罚倾向、移情烦扰、觉察频率、共感想象等五个因素构成,本研究所编制的大学生倾向性道德敏感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相似文献   
6.
以974名14-18岁的中学生为被试,通过道德情绪的词汇评定和情境评定,考察中学生对典型道德情绪种类和道德情绪典型属性的认识。结果表明,中学生对典型道德情绪的认识涉及情境性、导向性、批评性、赞誉性等多种情绪类别,并在总体上更容易把正性情绪词汇认同为道德情绪。在判断与评价具体情境中的道德情绪过程中,中学生更倾向把无私和有私因素诱发的情绪显著地聚类区分,从而将无私诱因视为其认同道德情绪的典型标准,这种内隐观不受其学段、性别的影响和情绪效价效应的干扰。  相似文献   
7.
7~11岁儿童的同伴接纳与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信军 《心理科学》2004,27(2):398-401
本研究采用情境故事研究7~11岁儿童二级错误信念理解和特质理解能力的发展,并探讨该年龄段儿童同伴接纳与心理理论发展的相互影响机制。结果表明,7~11岁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理解能力随年龄增长显著提高;7岁儿童关于特质因果性的理解有比较高的起点,7~9岁加速发展,之后趋缓;7~9岁儿童的同伴接纳与其二级误信念理解能力没有显著的相关;总体上看,受欢迎学生的特质理解能力显著优于被拒斥学生。  相似文献   
8.
道德敏感性是对情境的道德含意的领悟和解释能力,是道德行为产生过程中逻辑上的初始心理成分。道德敏感性与个体对情境的自动化加工及其伴随着的直觉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情境的背景与特征,个体的角色卷入、道德图式以及人格特点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个体的道德敏感性。道德敏感性研究已在儿童早期发展、职业伦理以及测验方法等领域取得一定成果,但其理论构建仍需进一步完善、深化,与教育干预密切相关的发展研究有待加强,研究方法也需拓展和改进  相似文献   
9.
以20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两个无结构性问题,通过两个实验考察情境问题特征和呈现方式对个体道德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近性、后果可能性等问题的道德强度特征不同程度地影响特定情境条件下被试对无结构性问题的道德敏感;问题呈现的道德框架变量在部分场景中影响被试对无结构性问题的道德敏感;女性被试总体上表现出更高的情境性道德敏感水平  相似文献   
10.
家庭处境不利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研究述评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郑信军  岑国桢 《心理科学》2006,29(3):747-751,703
本文就家庭视角评述国外关于处境不利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关研究。有关文献表明,处境不利儿童的自我概念有明显的外在化特征,区分性低,较少指向未来;他们存在社会信息加工中的译码困难和归因偏向,其信息加工技能和认知控制技能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社会性情绪发展也存在诸多困难;他们的亲子依恋往往是不安全甚至矛盾类型;他们往往难以被同伴所接纳,在交往中更多地表现出适应不良性行为,其友谊质量也比较差,但自我效能、自我调节以及良好的群体特征是改善其同伴交往的重要因素;家庭的各种不利因素还会对其社会交活动中的活动能力、活动数量、活动水平和活动技能带来影响,在他们身上也更容易出现攻击、退缩以及各种过错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当前,有关这些儿童的神经生理与心理学结合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