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作为汉南区域正祀的勉县武侯祠,自清初以来一直受到官方管理和重点保护。乾隆年间,出于日常庙务打理之需,官方主动引入了留侯祠道教力量。嘉庆以来的战乱与水患对庙产造成巨大损坏,幸赖汉中府县各官极力维护和有德高道虔诚护持,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复兴。然道光至同治以来出现的奸人强占、不法道士私吞庙产等问题,再次使祠庙陷入困境。为此,官方又引入县域士绅群体参与管庙,从而使祠庙管理权在道士与士绅之间相互制衡,较好地解决了管庙主体身份一元化的弊端,有利于祠庙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赵永翔 《孔子研究》2019,(2):136-143
明代社会中的"伪儒"一词意蕴丰富多元,它不仅仅是文人相轻心态下儒士相互间的攻讦,而且也是社会舆论对种种不循道统现象的批判。作为长期纷扰明代儒学进展的复杂社会现象,"伪儒"问题的表相是儒学正统的赓续与践履问题,然究其本质,却也是儒学在社会转型与通俗化过程中,何以面对亟待解决的思想困境问题。作为带有明显主观建构性质的批判对象,"伪儒"以社会问题的面目而出现,体现了明代儒学的内部分化,以及儒学知识阶层的学术理想与社会现实间的张力与断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