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枢》     
道教类书。北宋末、南宋初道教学者曾慥编纂。书名源于《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含有道术精要之意。全书42卷,共108篇。举凡道教哲学、阴符、黄庭、太极、服气、炼精、大丹、呼吸、胎息、大还金丹、金碧龙虎、铅汞五行、参同契、入药镜、灵宝等,均辑为专篇,并列诸家之说。每篇题下,均用四言四句提示该篇要点及传授原委。为研究道教修炼特别是内丹术的重要著作。收入《正统道藏》和《道藏辑要》。  相似文献   
2.
《玉皇经》     
道教经典。全称《高上玉皇本行集经》。3卷。道士斋醮祈禳及道门功课的必诵经文。作者与成书年代不详,但近人有谓其出于隋唐道流之手和成书不早于宋代之说。经文由《清微天宫神通品》、《太上大光明圆满大神咒品》、《洞玄灵宝玉皇功德品》、《天真护持品》及《洞玄灵宝报应神验品》等篇组成。主要叙述元始天尊在清微天中宣说玉  相似文献   
3.
《西升经》     
道教经典。全称《老子西升经》。撰人和成书时代不详。南宋赵希弁《昭德先生读书后志》称该经系关令尹喜据老子所述而成。但该经首称“老君西升,开道竺乾,号古先生”,明显具有老子化胡的崇道抑佛思想:且引用“三业”、“六根”等佛教用语,成书当在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之后。而葛洪《神仙传》中已提及此经,可知为汉末魏晋间道士所作。  相似文献   
4.
张陵     
(34——156) 五斗米道创立者。又名张道陵,字辅汉。传为汉留侯张良后裔,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少即研读《道德经》、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书,曾入太学,通达五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东汉明帝时(58——75)曾为巴郡江州(今四川重庆市)令,后隐退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学长生之道。朝廷征为博士,称疾不起;和帝即位  相似文献   
5.
五斗米道     
道教教派之一。东汉顺帝时(126—144)张陵(即张道陵)创于西蜀鹤鸣山(或作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因奉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名(一说因崇拜五方星斗和斗姆而得名)。又因张陵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亦称天师  相似文献   
6.
7.
道教在中国早期封建社会里醖酿产生后,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出现过一些著名的思想家、炼丹家、医药学家以及农民起义领袖,对中国封建时代的哲学、政治、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民情风俗、文化心理、农民运动等,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她所积存的大量经籍书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中国道教自从在汉代出世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改革、演变,逐渐与儒、释鼎足而三,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一。特别是李唐王室自认是老子李耳的后裔,追尊老子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奉行崇尚道教的政策,使道教的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高潮。随着唐末五代藩镇势力的割据、战乱,宫观大多被毁,经书亡佚,道士逃散,道教痛遭劫难而堕入低谷。入宋以后,在国家基本统一,政局相对稳定,经济逐渐繁荣,思想文化日益活跃的社会气氛中,由于道教主动适应统治阶级需要和统治阶级  相似文献   
9.
10.
正一道     
道教教派之一,或称正一教、正一派。元以后,为道教上清、灵宝和天师道等各符箓派之总称,与全真道同为道教之两大派。正一道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不重修持;崇拜神仙,画符念咒,降神驱鬼,祈福禳灾。相传张陵创教时,称太上老君降授以三天正法,“教以正一新出道法”,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之诀”,以“伐诛邪伪,与天下万神分付为盟,悉承正一之道也”。(《云笈七籤》卷二十八),陵子衡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袭教居阳平山,岁以经箓授弟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