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动机与功效研究动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当今教育心理学领域中,有关动机与功效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在包括学习者变量、社会变量、教学变量的教育成就情境中,动机与功效是交互作用的。动机(motivation)是指目标指向性行为的激起和维持过程。功效(efficacy)意味着个体自信有能力控制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初,功效感能激起人们从事某一活动的动机,当个体体验到自己有所进步之后,功效感又起着维持动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截取“西方易学”的三种重要研究路径,对其发展历史和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论著做简要慨述,在此基础上探讨他们在《周易》文本性质、作者、经传关系及历史诠释上的差异,从而表明,“西方易学”作为西方学术和思想的组成部分,在中西交流的背景之中,是如何根植于西方文化背景之中的.而他们对《周易》的探讨又超越西方文化本身,进入到人类生存基本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选取36名大学生,运用眼动技术,探讨不同结构类型文章在重复阅读时主题转换效应的变化特点。被试阅读的材料有两类:一是段落内部各个句子之间为平行关系(平行材料);一是每段第一个句子为该段落主题句(总分材料)。结果发现,两类材料在第一遍阅读过程中均出现了显著的主题转换效应,但在重复阅读时,主题转换效应消失,说明读者在第一遍阅读时已构建了文章的主题结构表征,并以此来指导后面的阅读。该结果支持共同策略假设理论,说明无论文章中是否存在标记,读者在阅读时都会构建一定完善的主题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4.
《周易》重"时",强调"生生"、"与时偕行",蕴藏着丰富而独特的时间观念,而过程哲学亦重视"创造"、"生成"和时间问题,《周易》与过程哲学存在诸多相合之处。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就多有留意此问题者。本文不打算面面俱到地评述八十年来华人学者援引过程哲学阐述《周易》思想的全部努力,而仅把视角集中在过程哲学与《周易》时间观念之间关系上,尝试撮述并评骘方东美、程石泉、牟宗三、唐力权、成中英、于连、张成武等海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论著,以期厘清并进一步揭示过程哲学与《周易》时间观念在哲学理路上的相通与龃龉之处,思考作为现代哲学的过程哲学对于《周易》时间观念这一古典思想的接引与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5.
1892年,法军攻占河内,并企图北犯广西。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南下,在河内纸桥一带阻截法军。此一仗,法军来势汹汹,誓要血洗上一次败给黑旗军的耻辱。他们以骑兵为先锋,以海军陆战队为主力,配备的是当时先进的枪炮和破坏性武器。而黑旗军除了少量土炮以外,全是大刀和土枪。但足智多谋的刘永福  相似文献   
6.
赵娟  邵志芳 《心理科学》2004,27(6):1486-1487
本文介绍了一种将多维数据视觉化呈现的技术elastic模型.以及以该模型为理论基础开发的软件ViDaExpert。elastic模型与ViDaExpert使用便捷功能强大.可以帮助解决多维数据视觉呈现及数据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和卫德明父子在德语和英语世界对《周易》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呈现他们独特的研究视角和鲜明的问题意识。他们把人生乃至人类的基本问题纳入《周易》文本的解读之中,同时试图在《周易》中寻找对中国心灵、智慧和文化思维的理解,在西方之外寻找更具普遍性的宇宙智慧。他们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在西方文化世界中"翻开"了《周易》,其要旨不在于传播有关《周易》的确切知识,而是启发人们思考和探讨《周易》所蕴藏的文化与思想/思维可能性,从而对自身在当下的生存境遇进行精神的内省。  相似文献   
8.
因果错觉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志芳  赵娟 《心理科学》2004,27(1):107-110
本研究分别从可控情境和不可控情境两方面探讨了在工具性条件反射中,人对因果关系的认知的特点。结果发现:1.在可控情境下。延迟反馈可能导致被试的因果错觉;2、在不可控情境下,被试同样表现出因果错觉:迷信和控制幻觉,并且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3、提供恰当的外部线索能有效地帮助被试消除已经形成的因果错觉。  相似文献   
9.
韩玉昌  赵娟 《心理科学》2003,26(5):903-904,902
1 引言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 ,他继承西方哲学中康德的传统 ,在消除英国经验主义和德国唯心主义思想水火不相容的对立之后 ,以建构主义的思想回答知识获得的最一般的、最基本的条件这一问题 ,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就是要解决人是怎样从低级水平的认识过渡到高级水平的认识的。心理学承担着解释这种“过渡”的任务 ,其手段就是对智慧的分析和刻画。从 2 0世纪 2 0年代开始 ,皮亚杰以结构主义为方法论 ,采用临床法对儿童心理进行了长达 5 0多年的研究 ,以验证和丰富其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的核心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儿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