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亚当·斯密的伦理学中,基于合宜性的报偿,是其道德论证的重要主题.在他看来,美德总会得到报偿,而报偿也最能鼓励和促进美德的发扬光大,因而美德与报偿的情感及社会机制,不仅涉及个体德性与幸福的实现,也成为构建公正与良序社会的重要实现方式.诠释其报偿理论的伦理内涵,对于当下伦理秩序与和谐社会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愤恨是人性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斯密看来,这种通常似乎令人憎恶的激情,其基于合宜性的表达却成为捍卫社会正义与平等的心理机制.作为立即和直接促使人们去惩罚的情感,尽管需要怀疑其合理性,但合宜的愤恨不仅成为社会惩罚的基础,也是正义的保证.它所确立的正义感,肯定惩罚的正当性而确认正义的法则体系,其所衍生的功过赏罚的报偿结构,也将促成人性的完善和社会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当人们借用博弈模型来分析人类活动时,所隐喻的是博弈境遇中凸现出来的人类行为及其合作秩序出现的伦理问题.从霍布斯的"傻子"到休谟的"农夫困境",无不体现伦理语境中对博弈问题的关注,而以协定道德来诠释合作秩序的实现,却又存在着理论上的症结.面对诚实不足和伪装难题,道德的博弈何以可能?诚实不只是作为一种合作性实践的最优策略,更是一种人们意愿践行正义的美德.  相似文献   
4.
协定道德一直是契约论的主题,然而如何解释人们服从道德的理由而维系其稳定性 ,一直是人们需要面对的解释难题。大卫·高塞尔在承继一种“不受欢迎”的霍布斯传统的 基础上,力图通过行为类型的重构,以一种“有约束的最大化者”来确证服从问题的非政治 性的“道德解”,在实现实践理性与效用最大化的一致性的同时,确立道德的理性基础而抵 御怀疑主义。然而这种区别于“康德—罗尔斯”的解释路径,通过“透明性”的假设来解决 稳定性问题,同样面对如何通过理性测试而克服行为倾向的条件性,以弥补在理性自利与道 德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5.
博弈困境为探究社会合作秩序和道德(正义)准则从一种缺乏伦理引导的状态中缘起,提供了一种富有启示性的类比。而与博弈论通过重复博弈的实验来解释合作演化的机制所不同的是,伦理学家们在分享"博弈玩具"兴趣的同时,通过对博弈境遇中人类互动合作的条件以及道德(正义)原则的获得和服从问题的诠释,力图为这一困境提供某种"道德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