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荷兰北部城市吕伐登的一个展览厅,人们正在摆放400多万张多米诺骨牌,打算冲击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只麻雀突然闯进了大厅,并碰倒了一张多米诺骨牌,导致数以千计的多米诺骨牌顺势倒下。看着已经完成的工作被这只麻雀破坏,气愤的人们开枪打  相似文献   
2.
佛学中的“相”是纯粹形式,是无实质的空架子,“缘生说”将物我剖割为这些空架子,因而,物我之“现相”空、生命空、世界空。《易》之“象”是有生命意味、有实质的形式,它之生命意味源于物我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元素之间的相反相成。“象”有自体,因而,它不可还原为其他存在。物我所现之“象”皆真实不虚。熊十力由援“象”人“相”,到将“相”“象化”,展示了他出入佛老,彻底皈依儒宗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修订女性主义认同发展量表(feminist identity development scale,FIDS),检验其在中国女性大学生群体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对1657名女性大学生施测中文版FIDS、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SES)和矛盾性别偏见量表(ambivalent sexism inventory,ASI)中的敌意性别偏见分量表,随后进行项目分析、信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效标效度的检验。结果:修订后的中文版FIDS共有27个条目,保留了5个分量表,分别是被动接受、醒悟、融合发展、整合和积极投入,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6.18%; 五因子模型拟合较好(χ2/df=2.99,IFI=0.92,CFI=0.92,GFI=0.92,TLI=0.91,RMSEA=0.05); 中文版FIDS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在0.71~0.89之间,分半信度在0.75~0.90之间。结论:修订后的中文版FIDS在中国女性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是测量女性主义认同发展水平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4.
试论熊十力、牟宗三的科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新儒家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熊十力把科学归结为人心、情见等深具存在论意味的范畴 ,虽然注意到了科学知识与人的存在间的内在相关性 ,但把它理解为非本质的知识又显示出其认识的前现代性。牟宗三将科学置放在执的存有论基础上 ,一方面注意到了科学知识的本质性 ,另一方面以良知作为其根基又使科学失去了自性。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思想方式,中西绘画的自我理解与各自的存在论大体一致:相应于形式即本质的存在论,西方绘画之创作自觉根源于以距离性为基本特征的视觉原理;相应于以气(味)为性的形上趋向,中国绘画以"象"胜"形",以"墨"胜"色",遂寓"目"于"心","心"主宰"目"而消弥距离,视觉味觉(感)化而以"进入"、"合"为基本特征,并成为贯穿于绘画创作、赏鉴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思想世界中,"羞"被视作深度自我的呈现、面对所得时产生的反思性感受。孟子将羞规定为人之为人的必要条件,并将之理解为自我尊严的守护者。由羞心而怕羞、害羞、羞愧,羞在生命的完整历程中展开,一直被当作迎接世界与他人的重要方式。因此,羞不仅是一种鲜明的在世态度,也是一种充满意味的在世方式。  相似文献   
7.
抽象与立象:普遍性追寻的两种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哲学在生存论上以视觉的“看”为优先,所建立的范畴(“相”)相应于“看”而更注重形式性,注重存在的“明”性(清楚明白性),通达“相”的道路则是以分离为特征的“抽象”;中国哲学在生存论上以整个人的“感”为优先,所建立的范畴(“象”)相应于“感”而更注重形式质料统一,注重世界“幽”与“明”的统一性,通达“象”的道路是“立象”、“取象”。两种通达普遍性的道路不同,所达到的“普遍性”的内涵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8.
9.
贡华南 《学海》2002,(2):42-47
近代以来 ,重建中国哲学的努力始终关涉着哲学方法论的探讨。牟宗三的智的直觉理论无疑是这种努力的自觉表现。同大多数的哲学家一样 ,牟宗三对此问题的追问一直以西方哲学为其参照者与对话者。具体说来 ,智的直觉概念的提出乃是基于康德的这样一个问题 :即理性存在者只具有直观现象界的能力 ,而没有直观本体界的能力。因此 ,我们对本体界一无所知。牟宗三则认为 ,人作为理性存在者不仅具有智的直觉 ,而且形上问题就是以智的直觉为基础而建立的 ;否定智的直觉 ,“不但全部中国哲学不可能 ,即康德本人所讲的全部道德哲学亦全成空话”① 。关…  相似文献   
10.
西方哲学在视觉优先传统中发展起来,以沉没、消隐自身为特征的沉思成为其运思及所思的根据与取向.中国哲学在"感"优先基础上发展起来,感思在存在论上源于在与世界万物的交往中优先关注它们对自身的作用,优先关注交往过程中的所感,在"感"的基础上生发出普遍的范畴,以"感"之远近厚薄作为思考方式.感思是理解、把握我们所在之"世"及世中之"在"的有效方式,同样也是中国人"在世"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