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早期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外文期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期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在传教方式上有别于耶稣会士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中国境内外创办一些中外文报纸期刊,作为其传教的手段。最早的中国近代报刊几乎全由外国传教士创办。这些中外文期刊,不仅促进了基督教在华人中的传播,推动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而且开我国近代报业之先河,为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和编辑排版方式,在中国新闻史、报刊史及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由于马礼逊的《圣经》全译本与马士曼的《圣经》全译本有许多相合之处,又因为马礼逊的名望在英国比马士曼高,因此对两个译本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英国人,就相信米怜的说法而认为马士曼的译本是抄袭马礼逊的译本。但是,从翻译、出版的时间上看,马士曼译本比马扎逊译本面世要早,尤其是吉德先生所举“二马译本”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的《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约翰福音》,均是马士曼译本出版在先。因此,说马士曼抄袭了马礼逊译本,在逻辑上似难成立。本文根据大量中外文资料,纠正了这一历史上的成见。  相似文献   
3.
宗教传播的历史业已证明,经典翻译对外来宗教的传布至为重要。圣经汉译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同步,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但《圣经》成为基督教汉译经典书名却不足百年,其间经历了从“经”“圣经”“遗诏书、圣书”“《旧约全书》《新约全书》”到《圣经》的演变。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基督教在中国如何实现关联化、本色化的过程。不同时期译名的选择,反映了译者的此种考虑。众多不同名称的汉语《圣经》译本的存在,既丰富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也构成中国版本史上一道绚丽的风景。此诚可视为基督教传华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实质性贡献。  相似文献   
4.
剌佛是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商馆主席,马礼逊则是公认的基督教新教在中国传播的"开山始祖"。剌佛给予马礼逊在华事业多方帮助。可以说,马礼逊在华事业的开拓,与剌佛对其的鼎力相助是分不开的。但学界研究迄今尚付阙如。本文拟详加探究,祈望能补此方面研究之罅漏。  相似文献   
5.
以推广基督教在华传播为宗旨的英华书院,在近代中文报刊史上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马六甲时期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近代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及《天下新闻》;迁往香港后则出版了香港最早的中文报刊、也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第一份中文报刊——《遐迩贯珍》。作为一批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它们促进了马六甲、香港乃至中国内地近代中文报刊业的兴起,对中国报刊由古代向近现代的嬗变亦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6.
利玛窦易服是耶稣会中国传教史上的重要事件.本文在详细析探利玛窦易服过程的基础上,论述了利玛窦易服所产生的影响,指出利玛窦易服后采取的“学术传教”的曲线传教策略,在宣扬福音方面收效甚微,却在沟通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