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将出土材料上的卦爻符号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时间及社会环境中,按照取爻定卦、图像记录、筮法推衍三个行为阶段进行分析研究。依据现有的考古发现及文献资料,将筮占作为一种重要社会生活资料,从传授与习得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将卦爻筮占的图像分为阴阳爻画和数字爻画两类。并通过记录方式按符号类型进行分类,对符号图像组成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将筮法的发展分三个历史阶段进行详细论述,试图厘清数字卦的内涵及外延。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明是世界各大古文明中惟一比较完整地延续下来的文明 ,其他古文明在历史进程中 ,不是消失 ,就是被别的文明所同化。这一现象的产生 ,当然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历史根源 ,不过 ,文化的差异 ,不仅在于经济基础的不同 ,还在于文化价值取向的相异 ,即文化中最高经典 (或真理 )体系建构的不同。中华文明“敬鬼神而远之” ,没有走向宗教信仰的道路 ,而是尊奉圣人与圣人所创造的经典。圣人在中华文明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从圣的文字本义看 ,《说文·耳部》 :“圣 ,通也。从耳 ,呈声。”圣之本义指一种神秘的听觉 ,具有这种神秘听觉的人能…  相似文献   
3.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其在时间观上的独特思想,鲜明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种差异,使得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4.
伏羲作为传说中的氏族英雄和文明始祖,自古以来,不仅被官方祭祀,而且被民间所崇拜。在今日大力提倡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之下,伏羲的祭祀、崇拜和信仰再次升温。本文以河南淮阳太昊陵的庙会为例,呈现盛大庙会的现实情态,展示伏羲庙会中的种种宗教、民俗和信仰的面相,寻绎在官方祭祀和民间信仰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张力。  相似文献   
5.
近年以来,西方学者对于《易经》的研究渐渐由被动接受转变为对东方、乃至对中国本土研究界产生主动积极的反向影响。香港浸会大学的庞思奋(Stephen R.Palmquist)教授将康德哲学的内在逻辑体系应用于中国《易经》六十四卦的研究,将《易经》六十四卦重新构建成为一个四层模型系统,并称之为“复合《易经》”卦序模型。以庞思奋为例的西方学者对于《易经》的研究,既有助于我国易学研究的进展,还可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劝善书产生于北宋时期,是一种宣传伦理道德、劝诫世人行善去恶并建立道德规范的指导书.文昌信仰是由产生于远古的星宿信仰、晋朝武将张恶子信仰等合流的一种民间信仰.文昌劝善书是以文昌信仰为基础所造做的劝善书,成为明清时期劝善书的主流.本文主要以一些明清时期重要文昌劝善书为例,探讨文昌神谕性的训诫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清代诸多的笔记小说中,《子不语》由于叙事的诡谲和对于所集事例的选择上,明显的异于同时代同类型的叙事,充满了一种普遍怀疑的态度,这样的怀疑从对于神明的法力到神圣的秩序,怀疑的态度达到了做传统社会的高峰,但这一问题还没有得到关注和研究,本文试图对于这种怀疑态度的来由及表现初步的整理及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