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清代著名道教理论家刘一明,一生著书颇多,其中部分著作,后人编辑成《道书十二种》,在道教界和社会上产生深远影响。《神室八法》就是其中的一种,篇幅很短,但却是刘一明“尽其生平所得”创作而成。《神室八法》前有一序,正文以“刚”、“柔”、“诚”、“信”、“和”、“静”、“虚”、“灵”8个字为纲,详细阐述其各自的精神实质,揭示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精神升华术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腹不为目”,基本做法是“涤除玄鉴”,基本要领是“归根日静”,基本指向是“观复”,最终实现“复命”的正果。  相似文献   
3.
“道教养生学”是道门中人在致力于长生登仙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社会、人生及其关系的理性思考。它以贵己重生为价值取向,以形神合一、与道合真为行为范式,以超越自我、安顿生命为终极目标,形成养生范畴论、养生宇宙论、养生过程论、养生社会论、养生身心论、养生自然论、养生环境论等系统理论。由于养生范畴的鲜明指向性强化了养生效能,从而使道教养生的思想精粹世代相传。本文择其要,从生道互保、形神俱妙、性命双修、动静互摄、先天后天等方面展开论述。一、生道相保:直指养生究竟“生”不仅指生命,还包含有生长、生成、化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中国哲学的现状如何,发展方向何在?本文运用统计学方法,考察了2000-2004年间<中国哲学史>上刊载的论文,发现中国哲学研究重点依然在儒释道易;出土简帛研究成为热点;问题意识有所增强;方法运用呈多元态势.在此基础上,从继承性、融合性、创新性三个方面把握中国哲学研究的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5.
生态危机的化解需要宗教的参与,"道教生态学"的兴起便是宗教回应生态危机的积极成果.道教凭借其"道法自然"、"贵生恶死"、"天人互盗"等思想观点,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因此,充分发掘道教的生态思想,对于丰富和发展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怨"是人际关系中极为特别的一种情绪。聪明的中国人创造了个词"埋怨",借以表达"怨"的重要特征是埋藏在心里深处的;还有个成语叫"怨天尤人",点出了怨恨的对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天。老子分别在《道德经》(王弼本)第63章和第79章中提到"怨",并对如何处理"怨"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老子认为,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相似文献   
7.
"养生",就狭义而言,在于保养人的身体,以至延年益寿.因此,就有了养生学、医药学之类.但是,人是物质肉体与精神性情的结合体,而且,二者既为结合体,就必然相互影响,人的性情一定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因此,要保养身体,就需要有良好的性情.人有良好的性情,对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于社会的和谐,是十分重要的;高尚的性情对于保养身体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从广义上讲,"养生"除了在物质方面保养人的身体之外,还包括在精神方面的性情修养,即"养性".  相似文献   
8.
道家思想中蕴藏着丰富的传播智慧,已成为研究中国传播思想史不能回避的重要对象.郭志坤最早于<先秦诸子宣传思想论稿>一书中阐述了老庄的宣传思想.  相似文献   
9.
道教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已经、正在和必将彰显其蕴藏着的中国文化精神.为了进一步提升道教的现代性,增强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能力,彰显道教在建设先进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当且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我们认为"文化道教"的理念在当代社会应当得到高扬.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