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和《逻辑》中将哲学的学术概念同哲学的世界概念区分开。但是,这两个概念都以相同的方式隶属于哲学:世界概念表示那种必定引起所有人兴趣的事物;而学术概念仅仅对学哲学的学生们的狭小圈子才具有意义。按照学术概念,哲学最终应该是“哲学认识的体系,或者是由概念组成的理性认识的体系”;相反,按照世界概念,哲学则是关于人类理性之最终目的的科学,并由此获得它的“地位”和“绝对价值”。学术概念的哲学旨在建立一个“理性认识的丰富库存”,并使这些认识“在一个总体的观念下”形成体系的关联。这种哲学最终成为得到证明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2.
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谢地坤 《哲学动态》2006,5(3):16-23
在西方解释学的发展过程中,狄尔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不仅充分认识到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且把解释学由单纯的文本研究扩展到对现实世界中的人(Mensch)的研究,创造了所谓“生命解释学”(d ie Hermeneutik des Lebens)。狄尔泰因此不仅赋予了解释学以方法论的意义,而且还承认解释学就是哲学的过程,从而使解释学具有了认识论的意义。正是在狄尔泰的努力下,解释学才由传统解释学进展到当代的伽达默尔的所谓哲学解释学。一作为施莱尔马赫的再传弟子,狄尔泰的哲学生涯开始于施莱尔马赫研究。还是在读书期间,他撰写…  相似文献   
3.
狄尔泰:在形而上学与非形而上学之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哲学家威廉·狄尔泰 ( Wilhelm Dilthey,1 833— 1 91 1 )是“1 9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思想家” (参见里克曼 ,第 4页 ) ,被人称为“人文科学领域里的牛顿” (参见《瑞士大学学报》第 36卷 ,第 2 33页 )。但是 ,由于狄尔泰本人思想的复杂性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 ,人们很难把握狄尔泰的思想 ,于是有些人就简单地把狄尔泰说成是一个过渡型的哲学家。本文旨在通过阐述狄尔泰的精神科学的思想 ,指出狄尔泰思想的独特意义 ,探讨处在形而上学与非形而上学之间的狄尔泰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贡献 ,并由此使我们关注和把握西方近现代哲学发展的脉络。一…  相似文献   
4.
18世纪末,发生了一场范围广泛、影响深远的关于无神论问题的大论战。1798年夏季,《哲学评论》主编费希特收到了一篇题为《宗教概念的发展》的论文,作者是K.弗尔贝格,曾在耶拿大学当过无俸讲师。弗尔贝格认为,经验和思辨都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因此,人们只需相信道德的力量,按照道德规律行为处事,而无需信仰上帝。费希特不同意弗尔贝格这种具有无神论倾向的怀疑论,打算对此文加些注释和说明后再予以发表。但是,弗尔贝格不同意这种做法。这样,费希特只得针对弗尔贝格的文章写一篇论文:《关于我们信仰上帝统治世  相似文献   
5.
在汉诺威举行的第四届莱布尼兹国际讨论会(1988年)上,一些来自中国的学者说,开始于莱布尼兹的德国哲学中的理性思维的伟大运动,一直延续到19世纪,这场运动的遗产就是马克思主义。他们特别强调说,莱布尼兹形成了关于历史性、过程特点、合乎规律的世界秩序和人的认识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德国古典哲学家约·哥·费希特(1762—1814)生活在欧洲各国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形成,既不像康德那样,是在法国革命爆发以前,也不像谢林和黑格尔那样,是在拿破仑帝国建立时期,而是在法国革命的急风暴雨年代。所以,  相似文献   
7.
<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港台及海外华人地区出现的新儒家现象,"国学"这个本来已经被人遗忘了几十年的概念又从港台返回到了大陆,而且近十年来被炒得越来越热,形成了所谓"国学热"。但是,何谓国学,国学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国学与外来文化是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在今天提  相似文献   
8.
1912年北京大学建立"哲学门",1913年中国大学哲学系的课程设置正式确定,如果我们把这些事件看作是哲学作为现代一个学科得以建立的标志,那么,中国哲学的建立和发展至今恰恰是一百周年。这个历史事实本身说明:一是中国虽然有自己的哲学传统,但"哲学"这个名称及其所指称的含  相似文献   
9.
本文集中探讨谢林的《自由论》及其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意义,作者在指出这部著作不足的同时,充分肯定谢林对自由及与之相关问题的发问,并认为这是近现代西方哲学对人类自身命运的一次重要思考。  相似文献   
10.
康德曾说: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 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康德,2000年,第177 页)这是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的一句话,也是康德的墓志铭。今天,在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之际,我们在追溯康德道德哲学对近现代人类的启迪时,对这句话中的道德部分加以重新诠释,并以此来怀念这位“睥睨古人、下开百世” 的思想家,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