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家和儒家的立足点都是现实。不过,所不同的是,道家是人的现实——人性自然;儒家是社会的现实——社会制御。所以,前者强调的是人性自然需要的一定满足,以个体的特性作为行为决策的依据;后者推重的是对社会理想的设计,一切以行为主体的意志为依归,无形中剥夺了个人道德自由选择的权利,使道德法律化,在根本上驱除了道德的滋生点。在自然界,道家认为人与万物是一体的,人是万物之中的存在,在思维的逻辑上,显示的是从万物到人的特征,而不是从人到万物的方向。儒家显示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人是自然界的主宰。道家人与万物合一的价值观,在物我、人己关系上,显示的是先他人后自己的方向,物我、人己是一个统一体;儒家的价值追求则是先自己后他人的向度,是自我本位主义。  相似文献   
2.
1997年,“多利”的诞生震惊了全世界,继此相关克隆技术、克隆人的议论也久响不绝;其间,为克隆人大唱赞歌有之,视克隆人为洪水猛兽有之。面对莫衷一是的现实,虽然早就对克隆问题投入关注的韩东屏,并未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深思熟虑五年之后,独辟异径,在力作《克隆转忆人——供人类思考的思考》(社会科学献出版社2005年8月;以下简称《克隆转忆人》)里,提出了一个“克隆转忆人”的大胆设想,数千年来人类“转世复活”、“长生不死”的梦想,在这里成为可能。[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伦理和谐的境遇.今天,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世界文明实践工程中的一个必然环节,这个工程意向效果的获取,虽然不能没有具体蓝图的描绘,但更应该注重在操作性的层面来关注"如何做".对此,通过日韩伦理和谐重视仪式、规范意识、角色意识的分析,来借鉴他们的经验,应不失为一个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2010年《武陵学刊》开设"中华德文化研究"栏目至今,已经整整7个年头,7年来依凭全国各地的研究专家,绘制了中华道德文化的绚丽画卷,《中华德文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一书就是对此的荟萃辑录。通览此书,觉得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第一,视域的整体性。道德问题与伦理思想融古通今。上至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之源——舜文化与春秋战国诸子的思想,及至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公共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道德需要驱动力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来自现实的道德滑坡的危机感,使人不得不质疑道德实践效益低下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人们只重视"如何说"的空虚的方面,而忽视"如何做"的实践因子。由于没有"如何做"因子的驱动,道德也必然因缺乏把理论变为人的实际能力而呈现空虚的倾向。借鉴日本道德实践的经验,克服儒学空虚不务实的倾向,多元地吸收古代文化的营养,把"如何做"作为道德实践的关节点,从而激活道德的内在驱动力机制,这是当下的最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儒家道德缺乏公德机制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德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从100多年前近代思想家粱启超警示世人公德严重缺乏至今,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仍然是如何推进公德.在实践的工程里,借鉴古代道德资源是一个必然的课题.其中儒家道德尤为重要,因为它一直是在中国起支配作用的意识样态之一,而且儒家道德的主干德目"仁"也容易使人与公德进行自然的联系,但这是一个误区.儒家虽然重视人际关系之间的规范,但不是一般的人际关系.而主要是血缘关系中的追求,体现的是自己本位的价值观,重视个人修养正是这一价值设定里开出的自然花朵,即使有"泛爱众"等公德的隐性因子,但也因儒家道德本身缺乏驱动因子而趋向夭折.  相似文献   
7.
许建良 《学海》2004,(5):142-145
我们习惯上所说的“科技” ,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简略形式 ,两者的关系虽非常紧密 ,但也存在差异。一般而言 ,技术是科学的产品 ,它又以新的形式与人们的生活相切合。随着科技的发展 ,一般企业的技术化程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因此 ,企业经营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是技术经营。现实生活里科技对伦理的挑战 ,实际上来自技术不当使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所以 ,在技术经营中确立效益性和生态性相统一的价值维度 ,不仅是企业生存的必须 ,而且也是缓解目前面临的生态危机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审视中国哲学研究,不难发现,对韩康伯周易思想的研究并不多见,而对其道德思想的分析更是难觅.本文从道德基础、道德教化和修养等方面,对韩康伯周易解释中的道德思想进行了分析,认为他在实践的操作上,既强调"因"、"随"等因循行为对个体道德实践的重要性,显示了对个体特性的尊重;又推崇"情以感物",体现着发挥个体积极主动性的不可或缺性,而这一思想倾向与玄学的价值方向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老子的慈爱,相异与儒家的慈孝、仁慈,它以公平、情感的自然流露为特征,其理论的依据在天、地、人、道的规则在自然;其实质在他人优位的价值取向,在整体联系性的强调;慈爱反对战争,即使选择战争来解决问题,也必须坚持解决问题为止,不能逞强,即使对胜利的战争,也不能美化,因为战争是以伤害人的生命为代价的,这与胜败没有任何关联;在战争中必须装备恬淡慈爱之心,爱护生命,同时自爱生命,这些对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生态、人际疏离三大危机,无疑具有的积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Daoism has often been misunderstood as moral nihilism or anti-moralism, but the true Daoism indeed adopts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morality. At the foundation of its universal sentiment is an affirmation of morality. Daoism takes all things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its values in moral philosophy, and ziran 自然 (sponstaneously so) as the foundation of its philosophy with the universal commitment. Daoism hopes to use “Dao to create the best environment for survival, and to fulfill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for all things in the world. This is a universal and open attitude towards values. The attraction of Daoist universal sentiment is that it takes ziran as its path, and “objectless desire, “unprincipled knowing, “non-coercive action as ways and means to ensure the transfer of the universal value to all things, while ensuring that they realize their true values and make contributions to the whole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