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童年中期同伴关系、同伴关系知觉与心理行为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春凤  周宗奎 《心理科学》2006,29(5):1086-1090
本研究以422名小学二、三、四年级的儿童进行为期3年的纵向研究,考察了时间2的同伴关系知觉在时间1的同伴关系和时间3的心理行为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自我知觉的社会能力在同伴接纳与社交/领导行为和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自我知觉的友谊质量在双向互选朋友与社交/领导行为和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2.
童年中期儿童受欺负地位稳定性与社会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522名小学二、三、四年级的儿童进行间隔1年(两次收集数据)的纵向研究,考察了儿童受欺负稳定性及其与社会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欺负在小学儿童中十分常见,但并不是一种很稳定的现象,对大多数儿童来说,受欺负只是一种短暂的经历。在间隔1年的追踪研究中,只有大约6.6%的儿童被连续两次评定为受欺负者。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儿童的受欺负与社会能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同时性关联;鉴别分析表明,同伴拒绝、退缩行为是区分儿童受欺负稳定性的两个最主要的社会能力变量。  相似文献   
3.
儿童外部问题行为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儿童早期外部问题行为对后期的学业、行为和同伴关系以及成人期的生活都有消极的影响。探讨外部问题行为的起源、影响因素和发展机制,对考察童年期外部问题行为是否可预测将来的问题、评估干预和预防措施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都是必不可少的。文章阐述了儿童外部问题行为稳定性的有关概念,介绍了外部问题行为的发展趋势、“童年期开始的”和“青春期开始的”外部问题行为的发展路径、行为遗传学研究成果以及影响外部问题行为稳定性的因素,并指出了这类研究对治疗和干预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不同攻击/受欺负类别儿童的同伴交往自我知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474名小学三、四、五、六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考察了不同攻击-受欺负类型儿童自我知觉的社会能力以及自我提名的朋友与双向互选朋友数量、同伴积极提名、消极提名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攻击/受欺负组别在自我提名的朋友数量上无显著差异,但在自我知觉的社会能力、双向互选朋友数及同伴积极提名、消极提名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在自我知觉的社会能力方面,单纯攻击组最高,攻击-受欺负组最低。在双向互选朋友以及同伴积极提名方面,未参与组最高,其余依次为单纯攻击组、单纯受欺负组和攻击-受欺负组。  相似文献   
5.
产前母亲心理压力对儿童心理行为发展影响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前母亲心理压力对儿童心理行为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产前母亲的心理应激,对后代的情感或认知发展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如容易出现注意力缺陷/活动过度、焦虑、语言迟缓等问题。这种影响的潜在机制之一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变化,另一个机制可能是,母亲压力或焦虑引起交感-肾上腺系统高度激活。关于产前母亲心理压力对儿童心理行为发展影响的研究,在方法学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也还有一些未明确的问题,如产前压力的敏感期、性别特异性效应等。未来这一领域应该开发更多的研究途径。已有的证据足以表明,应该积极开展关于预防、干预和支持性方案方面的研究,以减轻妊娠期的压力或焦虑及其对儿童发展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