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密的禅学是一个融合的体系,是在批判基础上的融合。他对佛教和儒道都进行了批判总结,这一工作对后世佛学和宋明理学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从而体现出宗密禅学在中国佛学发展史和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特殊地位,在传统哲学和宋明理学之间,佛学和宋明理学之间,乃至隋唐佛学和宋明佛学之间,宗密禅学都是一个重要的中介。  相似文献   
2.
雪窦重显(980—1052)对禅学的贡献有二:一是推动禅风的改变,二是中兴云门,尤其是前者,使雪窦重显名垂禅史。 推动禅风的改变 这里所指的禅风之改变,是由不立文字到争立文字的改变,由直指人心到绕路说禅的改变,由祖师禅、越祖分灯禅向诗化禅学的改变。这种改变,虽非始自重显,也非一人之  相似文献   
3.
4.
董群 《中国哲学史》2007,(1):113-120
石峻教授(1916~1999)的学术生涯中,佛教哲学研究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他认为“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并且有它悠久历史和丰富典籍以及各种文物资料的佛教,是值得人们认真研究的。”他这样解释佛教哲学:佛教哲学不是指广义的佛学,它一向重视宇宙和人生“常”和“变”的关系、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各种相互对立的思想范畴之间相互依存、互不分离的关系。他对于中国佛教哲学的研究,有着整个宗教研究的背景,而不是单纯就佛教研究佛教,他专门撰有《世界三大宗  相似文献   
5.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性学术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形而上学的缺位。对终极意义与超越世界的追思往往让位于感性经验的诉求和生活世界的分析,其结果与现代性文明的命运一致,理论学术因缺乏必要的基本概念、基本价值及其有机体系的托载与统摄,而分解为难以修复的碎片。因而,对伦理学尤其是现代中国伦理学的研究来说,道德哲学的研究就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和理论前沿。2005年,东南大学的伦理学学科被批准成为“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建设基地,开始了对道德哲学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这里发表的这组笔谈即是他们最初的研究成果,其逻辑思路有二:第一,体现学科定位与理论创新的基本结构;第二,无论哪个结构,都在道德哲学的层面展开研究和讨论。这次探讨的重点放在道德哲学的范式、方法及其辩证转换方面:首先讨论道德形而上学的结构与方法论体系,然后讨论现代道德哲学的思维进路;在此基础上进而分别探讨科技道德哲学、经济道德哲学、宗教道德哲学各个论域。  相似文献   
6.
绍琦是一位被当代中国学术界几乎遗忘了的明代中期四川禅宗临济宗高僧,由于资料的缺乏,人们对其禅学思想无法加以深入研究。四川石经寺方面最近推动了对于绍琦的研究,寻访并影印发布了绍琦的语录,使得学术界对于绍琦的深入研究成为可能,这一研究将改变人们对于明代禅宗史的传统看法。作为一种基础性研究,本文简要介绍绍琦研究所需要的基本资料,并梳理绍琦的生平事迹,研究其法嗣成员,以使人们对于绍琦有一个基本的学术性了解。  相似文献   
7.
"不二"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维摩诘经》与《坛经》都非常全面地贯彻了"不二"思想。《坛经》"自心与净土不二"的净土观、"空有不住"的修行观念、"不拘形式与处所"之禅修观,都受到了《维摩诘经》的影响。同时,《坛经》"定慧不二"的修行思想及"无修之修"的修行方法,又进一步发展了《维摩诘经》的"不二"修行观。另外,《坛经》"以心为本"的本体论,会通般若性空之学,与《维摩诘经》的"以空为本"亦有相通之处。总之,《坛经》受到了《维摩诘经》"不二"思想的影响,同时又进一步发展了"不二"思想。  相似文献   
8.
佛教本质上是一种和的宗教,佛教伦理本质上是一种和的伦理,佛教和谐伦理依缘起论、心性论和同理心构成其道德哲学的三大基础原理,以心灵的和谐为根本,使佛教伦理凸显出德性伦理的特色,由心的外在呈现和人的社会关系及与自然界关系的存在方式的不同,佛教的和谐伦理表现为僧团伦理、家庭伦理、公民道德、生态伦理等不同的内容,具体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构成当代和谐伦理的一种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董群 《中国宗教》2012,(6):43-45
在佛教文化建设过程中,既有共性的内容,也有个性的内容,两者结合,构成一个整体性的佛教文化"大花园"。自从赵朴初居士提出"佛教是文化"的观点以来,当代中国佛教界在佛教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就。今天我们回顾这些成就的时候,目的之一是要探讨今后如何做得更好。要达到这样的目  相似文献   
10.
胡永辉  董群 《学海》2014,(4):198-202
本文以"清教思想研究之父"派瑞·米勒的清教契约观念为理论依据,从宗教伦理学的视角分析了《五月花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包含的恩典契约、社会契约和教会契约三个不同维度的契约伦理思想。《公约》的恩典契约确立了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上帝拣选清教徒到北美承担荣耀上帝的圣城建设使命;《公约》的社会契约确立了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尘世中的任何团体组织都无权剥夺个人的天然权力;《公约》的教会契约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会采用的公理制管理方式保障了移民个体之间的平等。《公约》在为新英格兰的清教徒移民提供了一个世俗的民族身份同时,更赋予他们一个特殊的精神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