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11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主耶稣说:“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 8:32)这句话的古汉语译文就是:“尔识真理,真理释尔”,成为基督教女青年会的会训。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就被这话语所抓住,因为它本身就带着极深奥的哲理。 真理不同于道理、学说、  相似文献   
2.
葛宝娟 《天风》2002,(8):46-47
基督教在中国被更多人接受,必须植根于中国土壤,必须与人民认同,必须关怀所处的社会。基督教是入世的宗教,其教义强调信心和行为并行,如“道成肉身”、“上帝爱世人”、“爱人如己”、“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在社会上“作光作盐”,以实际行动见证信仰。今天我想谈谈我对基督教与社会关怀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在基督里     
经文:歌罗西书2:2—3 已有一段时间,我一直为要得到心中的喜乐而祈祷,可是未能如愿,心中仍然被忧愁、空虚甚至渺茫所充斥,身体也显得极其疲惫,不是这儿不舒服,就是那儿不舒服,还常感到腹胀,口中没有味,消化不良,工作、学习的时间很短,看书看不进去,每天就忙于事务性的工作。 那天清晨我在读经灵修时,有一词语“在基督里”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歌罗  相似文献   
4.
苦乐一心     
葛宝娟 《天风》1994,(1):32-32
因着工作的原因,我离开自己的牧场中南神学院,来到北京参加一个50天的学习。头几天里,心中极其愁苦,思念着学院和家庭。另一方面我心里明白神的美意,让我暂时卸下一切重担,面对神,面对自我,对以往所走过的路作一番反省。我不得不安静下来,将这份揪心的思虑转换为信靠与交托。猛然间,我意识到我在神学校园里已度过12个寒暑:从神学生到神学教师。  相似文献   
5.
牧者的自律     
葛宝娟 《天风》2011,(3):52-53
今天的社会快餐文化随处可见,即刻满足,无须等待;强调成功,重视精彩;花样繁多的消费,高频率的忙碌往返,世界成为一个村,多文化,多民族,交织融会。社会的高频率变化,经济的起伏不定,东西文化的相互渗透,这些不仅对社会带来巨大的挑战,对教会、对教牧人员也带来更大的挑战和考验。  相似文献   
6.
刚果之行     
应瑞典行道会的邀请,我们中南神学院的两位同工于2002年初,到刚果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参观访问。当我们在外办办签证时就被告知:承担刚果航线的只有法航可以飞行,但这条航线又经常因战乱而停航或改航。在巴黎机场转机过程中,我们又被告知布拉柴维尔情况紧急,随时可能发生战争,我们只得停留在巴黎,等待消息。可以说这是因祸得福,让我们有机会在巴黎观光,从巴黎圣母院到议会大楼,沿凡尔塞河踏入卢浮宫,对中世纪的绘画艺术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惊叹!我们迈步在香榭里大道,凯旋门的圣火、巴黎的铁塔、到处耸立的哥特式建筑,交相辉…  相似文献   
7.
耶稣爱我     
葛宝娟 《天风》1996,(11):36-36
十年校庆时,中南神学院制做了校服,上面印有“耶稣爱我”四个醒目的大字。在设计时,有人建议印“耶稣爱你”更好,具有传福音的意识,但我更喜欢“耶稣爱我”这几个字。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水资源的短缺是21世纪全球所面临的共同的难题。“我渴了”这句话据说是耶稣被上钉十字架时所说的。前不久的印度之行让我更深刻地领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其实,人岂止因缺水而渴呢?当今社会,人们心灵的干渴以及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匮乏而导致的精神干渴,正是教会和社会所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来到了位于南亚次大陆的一块神奇的土地──印度!印度的宗教非常复杂,80%的人信奉印度教,20%的人则信奉基督教、回教、锡克教、耆那教、佛教(令我们惊讶的是,佛教的发源地居然少有信佛教的人)、拜火教。印度教…  相似文献   
9.
葛宝娟 《天风》1996,(12):31-31
50年代初,我就读于重庆西南军医学院,那时没有纪念“五·一二国际护士节”,医学界只知道诺尔曼·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勒伯辛斯卡娅的“细胞再生论”、费拉托夫的“  相似文献   
10.
葛宝娟 《天风》1995,(7):38-38
1994年12月中旬,我带着湖北省基督教两会的捐款,到本省最贫穷的山区——郧阳地区,资助建堂并访问教会。 郧阳地区位于湖北、四川与陕西三省交界之处,是个多民族的地区,以回民为主。早在1906年就有远自挪威的宣教士来到这个穷乡僻壤,在那里建教堂和设立布道所。近几年来,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