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段蕾  莫书亮  范翠英  刘华山 《心理学报》2012,44(12):1607-1617
考察青少年儿童和成人在道德判断中利用心理状态和事件因果关系信息的差异,并验证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以道德判断中“行为坏的”程度和“应担负的道德责任程度”作为判断问题类型,共有10~11岁和13~15岁的青少年儿童及大学生各120名,完成道德判断测试任务.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道德判断问题类型下,事件中他人愿望和信念、因果关系信息的作用模式是不同的,支持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10~11岁儿童和13~15岁青少年在判断行为坏的程度时,利用心理状态信息和因果关系信息与成人类似.在判断应担负的道德责任程度时,10~11岁儿童更注重行为结果,并且不能综合应用心理状态信息和事件的因果关系信息.13~15岁青少年的道德判断中心理状态信息和事件因果关系信息的作用与成人的情况类似,但在进行应担负的道德责任程度判断时,还不能融合信念与因果关系信息进行道德判断.研究结果为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提供了支持,而且表明从儿童青少年到成人,利用心理状态和因果关系信息进行道德判断存在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执行功能紊乱理论(Theory of Executive Dysfunction)、弱的中央统合理论(Weak Central Coherence theory)和心理理论假说(The Theory of Mind Hypothesis)是解释孤独症认知障碍的三种重要理论。本文着重通过回顾以往的实验研究来探讨三种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前进的方向, 以及三大理论之间的关系。三者可能从不同侧面诠释了孤独症认知障碍的机制, 如何综合起来更好地揭示孤独症的认知障碍和病理机制, 尚需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同时更多地考虑不同认知因素的交互影响以及研究的生态学效度, 可能是进一步研究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微  周兵平  臧玲  莫书亮 《心理学报》2015,47(10):1223-1234
采用工作记忆任务和视觉搜索任务相结合的双任务范式, 探讨网络成瘾倾向者在视觉工作记忆引导下的注意捕获。实验1考察了单一分心刺激视场中分心刺激的性质对网络成瘾倾向者选择性注意的影响, 实验2通过控制匹配试验出现的概率来诱发不同的抑制动机, 探讨多分心刺激视场中两种抑制动机下网络成瘾倾向者的注意表现。结果发现:(1)无论在单一分心刺激还是多分心刺激视场中, 网络成瘾倾向被试的目标搜索反应时均显著短于正常组被试, 且两组的搜索正确率没有差异。(2)在单一分心刺激视场中, 无论是与工作记忆项目匹配还是不匹配的分心刺激都会捕获正常组被试的注意, 但不会捕获网络成瘾倾向被试的注意。(3)在多分心刺激视场中, 当抑制动机水平较低时, 两组被试均对匹配分心物产生注意捕获效应, 且网络成瘾倾向被试受工作记忆引导的注意捕获效应小于正常组被试; 当抑制动机较高时, 两组被试均对匹配分心物产生注意抑制效应, 且没有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面对非网络相关视觉刺激时, 网络成瘾倾向者受工作记忆引导的注意捕获效应小于正常组, 并表现出了知觉加工上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近年来关于精神分裂症对情绪面部表情加工损伤的研究,讨论了这种损伤的性质,以及对这种损伤性质的解释,比如它属于一般性还是特异性的损伤,与临床症状以及认知特征之间的关系等。比较分析表明,精神分裂症情绪面部表情知觉损伤,可能兼有面部信息加工障碍和情绪信息知觉困难的特性。另外,介绍了国外关于针对精神分裂症面部表情再认和识别的康复训练研究以及近年来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认知神经科学技术进行的神经生理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5.
积极干预是指父母在孩子使用媒介前后或者使用过程中, 通过解释和讨论等互动形式对媒介内容、使用方式等提供指导。随着电子媒介在家庭中的普及, 父母如何正确引导儿童青少年的媒介使用行为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父母对媒介使用进行积极干预对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等诸多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 例如提高儿童对媒介内容的批判能力, 有效减少暴力内容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等。影响积极干预行为的因素可归纳为两大类:家庭因素和儿童个体因素。未来研究可从完善测量方法, 探究父母干预行为与儿童青少年媒介使用之间相互影响的机制, 建构影响因素模型, 提高积极干预的有效性等角度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6.
考察3~4岁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中, 补语句法, 语义理解和工作记忆的作用。共有48名幼儿被试接受了错误信念, 补语句法, 皮博迪词汇-图片理解和工作记忆测试。结果表明, 错误信念理解成绩和补语句法测试得分相关和偏相关显著。回归分析表明, 补语句法测试成绩可以显著预测错误信念理解。语义和补语句法能够显著解释错误信念理解成绩的方差变异, 同时补语句法可以解释语义对错误信念理解的作用。本研究支持补语句法在错误信念理解中的独特性作用观点。  相似文献   
7.
心理理论的比较认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人灵长类的心理理论是比较认知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揭示心理理论的起源和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心理理论比较认知的现场观察研究和实验室研究,分析了关于非人灵长类对视觉知觉经验的理解,对意图和目的的理解,以及对愿望和信念理解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许多研究关于实验设计,实验结果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存在争议。如非人灵长类对意图和目的的理解,是运用心理表征,还是刺激-反应的联结,非人灵长类理解同种个体和理解人类个体的心理状态存在什么差异,实验设计是否可靠而有效地测量了非人灵长类的心理理论等。该文提出实验结果和理论解释的差异和争议,可能与研究者所持的理论假设,实验任务和设计等有关。关于非人灵长类的心理理论概念的界定,从社会生态学效度和文化差异等角度综合考虑,设计恰当的实验来考察非人灵长类的心理理论,是解决目前争议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心理理论比较认知研究面临的困难。  相似文献   
8.
莫书亮  金琼 《心理科学》2013,36(6):1428-1434
共有136名藏族和139名汉族青少年参与本实验。研究使用指导语启动方法控制自我概念,把被试随机分到独立取向、互依取向和控制组。之后使用线索词技术,对自传体记忆进行测量,考察自我概念启动对自传体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我概念启动对藏族和汉族青少年的自传体记忆内容描述的自主取向产生了启动效应。自我概念启动对于藏族被试自传体记忆社会事件报告的影响较弱。藏族青少年的自传体记忆与自我概念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现象,其自传体记忆的社会性可能更多受到个体的文化建构影响,一定意义上表明自我概念和自传体记忆的联系具有文化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心理理论和语言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理理论和语言能力的关系已日益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文章综述了以非人灵长类动物、正常儿童和特殊人群为对象进行的有关心理理论和语言关系的研究,从比较和发展的角度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一定的语言能力水平也许是通过心理理论测试的前提条件,但二者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表现为复杂的共存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主要考察中学生心理理解能力上的个体差异.采用集体施测纸笔作答调查问卷.通过他们在具有代表性的同伴交往事件问题上的回答,了解他们对自身和他人被同伴接纳或拒绝事件的归因和解释.内地的447名中学生和香港的600名中学生参加了调查.结果表明,内地青少年比香港青少年更可能用客观原因解释社会交往事件.在对社会交往事件主观原因解释上两地中学生存在发展上的差异.对两地青少年而言,对自身负性事件的再次交往意愿显著低于自身正性事件,而香港青少年在自身负性事件上更低.总体上内地青少年的再次交往意愿高于香港青少年.对于内地青少年而言,在他人正性和自身正性事件中对情绪的评定没有差异,而对他人负性事件和自身负性事件的情绪评定有显著差异;但对于香港青少年来说,无论是他人正性自身正性事件还是他人负性自身负性事件,情绪评定都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