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印度哲学家们对"我"(ātman)存在与否这一问题有两千多年的争论,相关观点和论证思路可为当下哲学中自我议题的开展提供思想资源.婆罗门教哲学家持"有我说",并提出"诸行所依说"、"主体统合说"、"自知证明说"等来论证"我"的存在.其中,"诸行所依说"主张欲望、记忆等精神现象是"我"存在的表相,因为它们跨时间而发生,要求...  相似文献   
2.
近现代中国佛教国际化进程开始于晚清,发展于民国,而真正从国家层面落实、开展则是在新中国时期。本文以这三个时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即杨文会居士、太虚大师、赵朴初居士的佛教国际化实践为线索,梳理近现代中国佛教国际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并从世界文明史的视角,以东亚文化圈为关注点,对这一进程进行重新审视。文章的观点是,近代东亚地区传统的文化格局发生变动,曾联系东亚文化圈的汉字、律令、儒家思想不再发挥作用,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汉传佛教这一共同信仰成为各国之间最重要的媒介。从杨文会居士到太虚大师再到赵朴初居士的佛教国际化实践,佛教的媒介作用一步步突显。当代的东亚文化格局中,佛教作为联系纽带具有着天然的优势,有能力也有责任发挥交流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