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性伦理危机的三种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俗化、理性化、功利主义等,无疑都是现代性的主导性要素,同时也是现代性的重要特征和表征性趋势。它们与现代性有着某种共谋和共生关系。在各种要素的合力作用下,传统道德逐渐衰微、伦理失序。而现代性伦理体系的崩塌,究其主要根源,就在于现代性道德筹划的失败、现代理性社会进步观的价值迷失和极端的技术理性对伦理的摧毁。  相似文献   
2.
幸福的秘诀     
最近,看了一档河北经济台的玲玲星友会节目,邀请的嘉宾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小香玉。在谈到幸福时,小香玉说:降低幸福点,你会常常觉得自己幸福;如果幸福点定的太高,幸福就跟你没关系了!我对这句话深有同感,在现实生活中,像电影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关系,目前较为广泛地被概括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论者以为,这样可以将二者区分开来,使我们既能大胆地、系统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又可消除全面改革会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耽心。这种用心是好的,但这种观点在理论上却是值得商榷的。为了搞好经济体制改革,有必要从理论上弄清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感情体验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欣赏者通过对美术作品感性上的直接认识与体验,递进到理性的分析和研究,从而了解美术作品感情的内在含义。能够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美术作品中的感情内涵,这是对美术欣赏者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不应把马克思早期和晚期对异化概念的使用等同看待,二者在目的、内容和理论基础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早期的异化理论主要是用以论证私有制产生和消灭的必然性的“理论钥匙”,人的本质的发展被看作私有财产运动的依据,其理论基础尚未超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辨人本主义”;而在晚期的异化论述中,由于马克思已经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作为“理论钥匙”来阐述私有制的产生和消灭,因此异化概念只是描述异化状态,揭露和谴责资本主义社会反人道现象的哲学术语,其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鉴于这种原则上的区别,作者进一步指出:(一)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应强调的是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相互关系中的个人”,不应从个人出发去推演社会关系,更不能从人的人类学本质的发展去推演历史的进程。(二)是用人的本质异化说明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还是用经济制度的本质说明社会的异化现象,是历史观上的人本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区别。(三)在用否定之否定规律说明社会历史时,是否以较具体的社会科学规律为媒介,是区别成熟前后马克思思想的标志之一。(四)异化概念不是“剩余价值理论的概念基础之一”;以异化理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只属于人本主义,不属于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古代有一位宋国人得到一块美玉,他想把美玉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这块美玉拿给玉匠看,玉匠认为这是价值连城的珍宝,所以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婪的美德看做珍宝,你把美玉看做珍宝,你如果把美玉献给我,我们两个就都失去了自己的珍宝。不如还是各人拥有各人的珍宝吧。”  相似文献   
7.
美术欣赏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把美术作品的审美功能与欣赏教学有机结合,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对美的敏锐感知能力,引发高尚的审美情感,升华主体审美的精神境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建立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四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宣布: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人们都很熟悉这个论断,却未必都充分意识到它的严肃含义。因为“经济”这个范畴不但包含了社会的生产与交换,而且包含了分配与消费,宣布一个经济形态具有“商品经济”的属性,就意味着不但在生产与交换领域,而且在社会的分配领域与消费领域,也都要遵循商品经济那些基本的规律。而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还必须坚持公有制、计划性、按劳分配等原则。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内容,正是要实现上述两个方面(即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观赏自然美景,我们喜欢春日怒放的鲜花,秋夜皎洁的满月。欣赏艺术作品,我们喜欢匀称和谐的美,喜欢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总之,我们喜欢圆满。但现实生活中,缺憾却往往是生活的常态,人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学会正视缺憾。  相似文献   
10.
苏伟 《思维与智慧》2010,(7):M0002-M0002
两年前,兄嫂赠我几本《思维与智慧》。在回家的车上,我就迫不及待地赏读起来,并且马上产生了一种相见恨晚之感。从此便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