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井上圆了是在日本明治和大正时代以佛学的复兴、西方哲学的引进、"妖怪学"的提出以及哲学馆(今日的东洋大学)的创立等而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实践家。他撰写的各种著作也对中国启蒙知识分子,如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等的思想有不小的影响。而且,井上圆了是在"东亚近代化"的历史脉络中第一次举行"祭孔"的人物。本文试图阐明圆了对孔子的相关著作具有"分析性"和"尊崇性"两种态度,但整体而言,他对孔子的推崇具备与对其他三圣不同的额外重要性。也就是说,孔子所提倡的儒家道德哲学就是人人为了进入圆了所提出理想的"哲学界"或"绝对城"境界的不二途径。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A型行为类型及其学业情绪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A型行为类型量表和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对218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被调查大学生中A型行为者(A和A^-)约占25%。大学生的学业情绪以正性情绪为主,A型行为者的比例和学业情绪的得分在性别、年级、专业变量上无显著差异。不同行为类型者学业情绪的特点:B型者(B或B^-)的羞愧、气愤、厌烦、焦虑、自豪、希望、愉快情绪均明显低于A型者(A或A^-);B型者(B或B^-)的羞愧、气愤情绪明显低于极端中间型者;TH得分高者负性情绪多而不能放松;CH得分高的学生既有羞愧和气愤,又有自豪和希望。  相似文献   
3.
对天津某高校大二3个教学班77名被试,采用教育实验法探讨了传统教学法、归因训练干预、活动教学法在大学生英语课堂教学中学业情绪的激发与调节情况。结果表明:传统教学法无显著影响;归因训练干预后,学生的焦虑、气愤、放松、自豪、厌烦、失望和兴趣等学业情绪有显著改变;活动教学后,学生的焦虑、羞愧、厌烦、愉快和兴趣等学业情绪有显著改变。实施后两种教学法后,正性情绪得分均有所提高,负性情绪得分均有所下降。两种教学法在激发与调节学业情绪的效果上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4.
将茂柏 《美与时代》2003,(12):77-79
安娜和莎菲是中外读者熟悉和喜爱的两个文学典型,她们的美貌和声音或许已渐远去和消逝,但她们灵魂深处的孤独和倔强仍然昭示着她们人性的魅力和光辉。  相似文献   
5.
近期,本刊编辑部收到了一封寄自我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宁夏海原县的来信,这封信是由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队成员陈敬德、易亚将两位同学写来的。读完这封来信;我们的心情变得十分沉重,我们仿佛看见了在西海固地区那片干涸贫瘠的大地上,人们为生计而奔波忙碌的身影,仿佛看见了那里的孩子们坐在破旧的教室里渴求知识的眼神。少年儿童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为了他们,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发扬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扶贫助教,奉献爱心。我们热忱地希望广大读者朋友,伸出你们热情温暖的双手,为了失去书包的孩子,为了失去校园的孩子,撑起一片未来光明的蓝天。 现将这封来信刊载如下:  相似文献   
6.
参加正常期末学业考试的167名大学生对自己在考前、考中、考后的9种学业情绪进行了自评。采用对应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大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不同阶段里学业情绪的变化。结果发现:大学生考试中的主要学业情绪有7种:愉快、自豪、希望、焦虑、羞愧、失望和厌烦,可分别以效价(X轴)和唤醒度(Y轴)来划分。各种情绪在考试过程中的变化特点为:愉快、自豪、希望在考后高于考前,而考中相对考前略有下降;焦虑和厌烦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羞愧和失望随考试的进行而升高,失望在考后达到最高。此外,考试成绩低分组学生的各种消极情绪均明显多于其他学生;希望和考前焦虑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学习兴趣高的学生成绩优秀,考试时的愉快情绪多,厌烦情绪少。  相似文献   
7.
本文经过《吕氏春秋》的“忠”和“诚”两个概念的内容以及在其论述中的角色之分析,欲论证《吕氏春秋》的作者(或编者)坚信“忠”“诚”等伦理价值的实践是为了建立治理天下的国家不可或缺之条件。具体而言,《吕氏春秋》的“忠”和“诚”论向战国中期后思想趋势提出以下三个观点:(1)更具备说服力的伦理学说之重建;(2)将“超乎地域性”和“非语言”涵义赋予伦理学说;(3)合乎伦理需求且实际可行的统治术之提出。在此我们能够确认《吕氏春秋》的伦理学说未必只是为了协助对秦王单方面有利的君臣关系建立来提出,也未必代表秦国特有的政治文化情况。  相似文献   
8.
运动与矛盾     
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的,物质作为杂多的统一,形成了自己运动的多种多样的联系。那么,决定各物质自身运动的基本动力,它的动因、源泉和根据是什么呢?唯心主义在超自然的神的存在中寻求万物运动的终极原因,而唯物辩证法则认为运动着的物质、过程的内在矛盾是规定其运动的基本动力和运动的源泉。因为自己运动是独立的、内在的、必然的运动,即在其、自身内部包含着根据的运动,其根据不可能是单纯的抽象的同一,相反,必须是统一物的、统一物内部的分化以及(分化了的事物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规定物质运  相似文献   
9.
自然界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物质系统,它们都具有由诸要素构成的结构。结构和要素是一对具有辩证关系的范畴,系统是它们的统一。我们可以把结构和要素作为形式和内容这一对范畴的具体化定义如下:要素是形成结构内容的构成成分、被结合部分和相互关联的因子,而结构是诸要素构成、结合和相互关联的形式。当贝塔朗菲把系统定义为“相互作用的诸要素之复合体”时,这种相互作用的复合形式便是结构。虽然结构和要素并未出现于黑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