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11个月婴儿迂回行为发展特点与学习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奇  陶沙  曾琦  芦咏莉  王雁萍 《心理学报》1997,30(3):286-293
采用程序标准化的婴儿迂回行为测验,探讨了244名8-11个月婴儿的迂回行为发展特点及学习能力。结果表明:(1)8-11个月婴儿的迂回行为水平表现出随婴儿月龄的增长而提高的趋势。(2)8-11个月的婴儿具有从反复尝试中学会迂回行为的可能性,其中9、10个月的婴儿的学习可能性较大,而8个月婴儿的学习可能性较小。(3)8-11个月婴儿的学习速度随月龄增大而提高。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1640名初一至高一的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探讨青少年生活环境中的社会榜样和其社会关系质量对他们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榜样和青少年社会关系的质量与其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之间的相关显着.同伴不良行为榜样与青少年社会关系的质量与其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之间相关显着.同伴不良行为榜样与青少年消极的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有显着的正相关,而对积极社会榜样的认可则与青少年积极的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存在着非常显着的正相关;社会关系好的青少年更倾向于报告积极的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较少报告消极的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2)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两种社会榜样和三类社会关系的质量对青少年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的影响均显着;(3)本研究没有发现社会关系对同伴不良行为榜样消极影响的调节作用,但发现同伴关系质量有助于积极社会榜样对青少年亲社会价值观和利他行为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综合运用社会测量法、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以304名小学二年级儿童为被试,考察儿童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儿童在学校的社会适应及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发现:1)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儿童在学校的社会适应及学业成绩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二者的相关与西方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在相应方面行为表现的关系相似,这表明,与西方父母相比,虽然我国父母的教育方式有更为严厉的特点,但是,这种跨文化的差异并不影响教育方式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对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发挥相同的作用;2)与西方的研究结果相反,我国父母的严厉性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害羞存在负相关,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在中西方文化中害羞-抑制具有不同的心理学含义所致;3)在我国,父亲的教育方式与儿童认知、社会性表现的关系比母亲的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关系更强,这一现象可能与我国社会中,父亲是家庭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北京市五城区12所小学283名三至六年级小学儿童进行了调查,考察其知觉中的父母教育行为与其焦虑情绪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知觉中的父母教育行为具有一定的内在结构,均包括惩罚/严厉、爱/支持、民主/信任和过度保护四个维度;2.小学儿童知觉中的父母教育行为与其焦虑情绪之间有显着的高相关;3.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母亲的惩罚/严厉行为和父亲的民主/信任行为、过度保护行为对小学儿童的焦虑情绪有着显着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651名六年级小学生及其所属班级的21名班主任为被试,考察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师控制知觉对教师差别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讨教师控制知觉的中介作用及其学生性别差异。结果显示:(1)女生报告获得教师更多积极行为,男生报告获得教师更多消极行为;(2)在控制了学生性别与学校地区以后,学生学业成绩仍能有效预测教师差别行为中的机会特权、情感支持和指导控制等行为,教师控制知觉能够有效预测机会特权、指导控制、情感支持和负性反馈等行为;(3)教师控制知觉在学生学业成绩与教师差别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4)教师控制知觉的中介模型存在学生性别差异,男生群体为完全中介作用,女生群体为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FSSC一R量表对中国儿童的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从普通小学、普通中学的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随机抽取888名有效被试,应用中文版的的儿童恐惧检测表(FSSC一R)考察他们的恐惧状况,从因素结构、区分效度、内部同质性三方面评价了FSSC一R对中国儿童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中国被试资料的因素分析得到五个因素:对死亡和危险的恐惧、对惩罚的恐惧、对小动物和轻度伤害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对受评价的恐惧,与美国使用的英文版FSSC一R的因素结构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中国儿童在FSSC一R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中文版FSSC一R总量表的内部同质性Cronbach’salpha=0.60。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从普通小学、普通中学的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随机抽取888名有效被试,应用中文版的的儿童恐惧检测表(FSSC-R)考察他们的恐惧状况,从因素结构、区分效度、内部同质性三方面评价了FSSC-R对中国儿童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中国被试资料的因素分析得到五个因素:对死亡和危险的恐惧、对惩罚的恐惧、对小动物和轻度伤害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对受评价的恐惧,与美国使用的英文版FSSC-R的因素结构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中国儿童在FSSC-R上的得分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中文版FSSC-R总量表的内部同质性Cronbach'salpha=0.60.  相似文献   
8.
采用程序标准化的婴儿迂回行为测验,探讨了244名8─11个月婴儿的迂回行为发展特点及学习能力。结果表明:(1)8─11个月婴儿的迂回行为水平表现出随婴儿月龄的增长而提高的趋势。(2)8─11个月的婴儿具有从反复尝试中学会迂回行为的可能性,其中9、10个月婴儿的学习可能性较大,而8个月婴儿的学习可能性较小。(3)8──11个月婴儿的学习速度随月龄增大而提高  相似文献   
9.
创造性自我效能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下, 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根据任务要求产生新颖的、原创性的和适宜的想法、解决方案或行为的信念, 是个体一般自我效能的一部分。现有常用的创造性自我效能问卷较为简化、维度单一且缺乏效度, 而新近开发的问卷缺乏实证证据。人口学变量、个体变量和工作背景变量都能影响创造性自我效能, 创造性自我效能可以预测创造性, 且有较高的可塑性和长期的训练效果, 因此对于培养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更应该关注学校情境下创造性自我效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以92名35~74个月的健康儿童为被试,采用选择等待范式测查儿童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通过父亲参与问卷和母亲参与教养问卷测查儿童父母的参与程度,考察控制母亲参与和儿童年龄的情况下,父亲参与对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影响以及儿童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父亲参与的互动性、可及性、责任性均能显著正向预测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2)儿童性别可以调节父亲参与的互动性及责任性与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关系。父亲参与的互动性和责任性可以显著预测男童的延迟满足能力,但均不能预测女童的延迟满足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