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随着现代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人们也必然要更新观念,变革思维方式,以面对变化了的时代。如果说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机械论思潮曾几乎支配了18世纪的自然科学和唯物论哲学,以达尔文主义为代表的进化论思潮曾极大地影响了19世纪的自然科学和哲学,那么给予20世纪的科学、社会和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以极大推动的,则是相对论、量子力  相似文献   
2.
从物理实在观的变革到关系实在论胡新和,罗嘉昌经典的实在观可以称之为"实体观"或"第一性质观",即主张实在就是各种实体的总和,每个实体由一组称为第一性质的固有属性所定义和描述。这些第一性质反映了实体的本质,因而既独立于实体的环境,也独立于人们的观察,在质上和量上都是确定不变的,实体的实在性和客观性就在于其第一性质的独立性和不变性。实体的可分离性和定域性也可由这种独立性和不变性中自然得出,经典实在观是与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实验以及我们的日常经验相一致的。建立在量子力学基础之上的实在论,主要有三种:(1)互补实在论或现象实在论;(2)潜在实在论和潜伏实在论;(3)倾向实在论。这些实在论的共同特征是(1)区分两个类型的实在:独立的和现象的;(2)强调仪器在量子实在概念中的作用;(3)突出量子实在的关系特征。关系实在论强调实在的关系特征,强调这些关系的客观性、内在性和不可还原性及其对于实在的认识论意义和本体论规定。它不再把实在看作孤立的、既定的有形个体,看作这些个体的固有属性的总和,而认为实在是限定于一组关系结构中的潜在可能性及其显现的总和,其中绝大多数性质在各自与环境的特定关系中显现。探索这些关系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是  相似文献   
3.
量子论与实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量子理论的发展引发了众多物理学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观念的变革,其中最根本的或许就是实在观的变化。经典物理学的实在观可称之为所谓“实体观”,这种实体的客观性体现于它的独立性,它独立于我们的观察和认识,是自在的;  相似文献   
4.
来自科学编史学理论的启示读《克丽奥眼中的科学》胡新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本文以康德这一名言的意思为提示,拟说明科学编史学与科学哲学应该怎样相互学习。”这是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在其《科学...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历史之间的现代与后现代图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今的现代与后现代之争中 ,焦点已不再如后现代运动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首先在诸如建筑学、电影、舞蹈和音乐等领域崭露头角时那样 ,仅仅是美学趣味和艺术风格问题。这种争论关涉到道德思考和哲学思辨 ,但又不局限于此。如今 ,战场已转移到现代文化最后的 ,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堡垒 ,即科学。自从在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起 ,科学的运用就成为一般公众和科学家自身道德审查的对象。而从 5 0年代后期以来 ,对于科学的批评 ,已从对其使用或滥用的批评 ,拓展到对于其基本原则的批评 ,这种批评在美国由T .库恩、H .普特南和R .罗蒂所代表 ,在…  相似文献   
6.
捧读董光壁先生所著《当代新道家》一书(华夏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叹赏不已,启迪颇多。所叹赏者,作者除我所知在数理科学和西方哲学上有扎实功底外,对中国传统文化亦能见解不俗;所启迪者,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亟需扬弃传统文化以重塑适应时代和国情的现代文化的大背景中,倡导当代新道家思想的研究与弘扬,对应于在海内外颇为流行并已成气候的现代新儒家思想,确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优势,并可望成为一种贯通古今、契合东西的新文化观的生长点。首先,从现代物理学的实在观看其与道家哲学的共通性。众所周知,现代物理学的进展引发了与…  相似文献   
7.
探索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统一──《自然哲学》读后胡新和读罢萧焘主撰的《自然哲学》一书,掩卷沉思,启示良多,这里仅从一个科学哲学工作者的角度,谈三个问题。1现时代自然哲学研究的地位、意义和方法。自然哲学在历史上曾一度代表着人类对干自然的全部认识和反思。当着实证的手段、方法和理论尚未具备和形成时,自然哲学籍其对自然现象及其本质的直观、思辨及天才的猜测,表征了人们的自然图象,折射着哲学的智慧,也孕育了科学的萌芽。其代表即古希腊自然哲学。近代科学从自然哲学中异化而出并宣告其独立,自然哲学相应地定位为研究自然观念、表述自然界整体特征的哲学学科,被黑格尔用其与精神哲学、逻辑学并列,成为哲学的三个分支学科。近代自然哲学依其与科学的关系可分为两种倾向,一种是倚托科学、尤其是某个具体的成熟科学的成果来构建其自然观,并把它应用于各个科学学科和整个自然,其突出代表为机械论自然哲学,用惯性粒子在绝对时空中的力学运动来解释所有物理(甚至非物理)现象。这种自然哲学(其倡导者常包括著名科学家)由于其科学性往往能有效地促进科学的发展而获巨大成功,其内在局限性暴露出来时则使其信奉者茫然失措,无所适从,因为他们已把它绝对化、本体化而忘却了其认识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对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问题的探讨逐步展开,方兴未艾。笔者试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作一述评。 1 针锋相对的争论始自何祚庥在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上发表的《现代物理学能为“认识的主体论”提供科学基础吗?》一文(以下简称何文)。何文首先针对国内学术界近些年来的认识主体性研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其中确有一些人坚决主张一种怀疑知识的客观性的“认识的主体论”,其特点是往往引用相对论或量子力学为论据,国内现代物理学的哲学解释中的确存有唯心主义思潮,其根源在于国际物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潮影响和没有正确把握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客观内容所致。何文接  相似文献   
9.
从认识论到人类学及从人类学到认识论的交互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我们的争论得以展开 ,重要的是最终使两个其代表从未进行过直接对话的领域有可能决定性地相遇 :确实 ,认识论与人类学有许多观念可以交流 ,有许多相互作用可以彼此激励促进 ,尤其是两者都在思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尽管下述文章采取了一种访谈的方式 ,其更根本的一贯性来自于作者们对于这些问题所采用的共同进路。为了使这种概念上的一致性得以体现 ,我们试图分别介绍他们的反思 ,而不是简单地并列出他们的回答。帕特里克·托特的认识论[1] 具有一种直接的、尤其是有关分类的人类学意义[2 ] ;而让 吕克·雅马尔所探索的“…  相似文献   
10.
此文为T.S.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发表50周年之际,加拿大哲学家I.哈金(Ian Hacking)为其第4版撰写的《导读》,旨在既介绍当年此书发表时所引发的效应和争论,也对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如何看待它所提出的问题和存在的影响作出评论.因此,这一“导读”兼具导读和评论的双重性质.从介绍《结构》所发表的“1962年”的科学时代背景出发,哈金首先考察了书名中(科学革命)的“结构”与“革命”两词的意含,进而对《结构》中所涉及的主要关键词,如“常规科学”与“解谜”、“范式”、“反常”、“危机”、“世界观的改变”、“不可通约性”、“通过革命而进步”加以分析和讨论,最后评论了库恩关于“真理”的观念,以及《结构》取得的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