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张海迪是在党和人民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的优秀代表。严重的高位截瘫,使她自幼失去站立的能力。但是,崇高的理想和信念,非凡的毅力和勇气,使她在人生的道路上进行了顽强的搏击,走到了同时代人的前列。她的实践,反映了我国八十年代青年的风貌和品德。为了了解八十年代青年共产主义品德是怎样形成和具有什么样的心理因素,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共产主义品德教育,现在  相似文献   
2.
一般人皆以为佛教弃乐求苦。例如一说到某位僧人吃肉饮酒,就觉得大不该,一听说有僧人近女色,更不得了,这是对具体的佛教徒而言;对整个佛教而论的,如电影《少林寺》拿僧人吃猪肉一事对佛教教义取笑,又如许多观众见到电影《少林寺》及《木棉袈裟》中的爱情悲剧而诅咒佛教的不近人情;既对个人又对整个佛教而论的,如近几年来,在党的宗教政策落实以后,有一些青少年出家到寺庙,许多人因此发出疑问:现在当和尚准不准结婚?这么可惜,为何抛弃天伦之乐,去当和尚,作尼姑?好端端的有福不享,要去过那清苦的生  相似文献   
3.
胡同庆 《法音》2014,(4):56-61
正在敦煌石窟艺术中,关于弥勒信仰的造像和壁画很多。仅就经变画而言,便保存有《弥勒经变》多达98幅,同时还有大量的弥勒菩萨或弥勒佛塑像。这些壁画和造像,反映了自北朝至唐、五代、宋时期敦煌地区的弥勒信仰情况。一约在公元二、三世纪,印度和中亚地区已出现弥勒菩萨和弥勒佛的造像。随着佛教东渐,弥勒造像传入中国,到四、五世纪,弥勒造像十分盛行。敦煌地处丝路咽喉,佛教传入首当其冲,弥勒造像自然滞形于此,在北凉、北魏、北周等洞窟中所塑甚多。这与北朝盛行坐禅、求弥勒决疑的风尚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4.
前几年,经常听到有人声称自己已“看破红尘”,并立意“循入空门”。一谈到“红尘”、“空门”,许多人认为一个是色彩斑斓的、具体的、实在的现实世界,而另一个是灰色的、单调的、虚无的世界,把两者对立起来;继而进一步认为已入或打算“入空门”的人或是没有社会理想,或者其社会理想是“一片真干净”的“白茫茫大地”。  相似文献   
5.
敦煌莫高窟的历代画家,对人生重要的婚嫁礼仪作过许多描绘,例如12窟里展现的唐代婚礼场面,就非常有意思:人们在庭院里搭起名曰“青庐”的布幕。“青庐”里,贺喜的男宾女客,盘腿坐在摆满丰盛食物的案几两旁。幕帐前的地毯上立一三脚架,上置一大镜;地毯中还放满装有丝织衣物箧箱。地毯外一群人正  相似文献   
6.
前面谈到,人们创建和信仰佛教是出于避苦求乐思想,而基于这种思想人们又设计(幻想)了各类佛国社会。我们知道,所谓社会理想,主要是指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政治理想,“它包含着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性质和特征的要求和设想,……包含着对一定的理想人格的选择标准。”(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第439页)那么,所谓佛国社会的理想人格究竟是什么,是否也包含着一定的选择标准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