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谈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胡发贵(哲学所副研究员)从当前改革开放的特定历史条件着眼,爱国主义教育尤有其现实必要性。下面兹从六个方面试加说明。其一,爱国主义是个历史概念,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表现是不同的。当民族矛盾激化并成为主要矛盾时,爱国意识会空前高涨...  相似文献   
2.
胡发贵 《学海》2001,(3):52-55
彰扬天理、抑制人欲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态度,其内容不仅是对清贫而理性的人生的颂扬,更有着极为鲜明的政治批判色彩,也透现出其一贯的兼济天下的政治关切;其"格正君心"的理论旨趣,既源于对中国古代社会深刻体认,也对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所衍生的人文情怀和批判意识,积淀为社会的良知,并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3.
胡发贵 《学海》2002,(2):149-151
社会转型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样态 ,由此也极大地影响了道德发挥作用的社会背景和机制 ;本质上 ,道德是一种软性制约 ,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一系列变革 ,更为彰显和加剧了道德权威的弱化  相似文献   
4.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刍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文化温良敦厚 ,敬畏生命 ,而在古代诸学派中 ,儒家这一意识可谓是最为强烈而持久的 ;儒家的仁学承续了一切颂扬和敬畏生命的历史思绪 ,并形成了鲜明的民胞物与、悲天悯人的文化关怀 ;这种关怀既体现了先哲的智慧 ,也构成了我们在应对现代生态挑战时可资借鉴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孟子一直被误解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其实,孟子的思想是非常注重实际的,尤其是他的伦理主张,更强调物质生活和人们的生存环境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孟子认为贴近日常生活的道德才是正常的,他坚持从生活来理解道德,其伦理思想体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6.
胡发贵 《学海》2007,(6):72-74
过去有海外学者出于偏见,认为中国文化缺乏诚信①;当代本土一些学者,则主张传统诚信道德是片面的,只存在于"熟人"圈子中,超越熟人社会,诚信就不被重视了②.其实这些看法都不尽符合历史事实,我国古代文化中不仅富有诚信思想,而且诚信一直是一种受到大力宣扬的主导性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7.
从思想史的意义上看,明清之际是我国古代史上又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此时新见纷陈,大儒辈出。按传统的学术眼光来看,王夫之以其深厚的小学功夫,广博的经学知识和上论天文、下穷地理、中究人伦的极为丰富的著述,堪称为其时的学问大家,喻指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所...  相似文献   
8.
二千多年来孟子一直被视为“迂阔”的典型,历史的偏见至今未得到彻底的厘清。其实孟子是位坚定的现实主义者,其学术的基调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其哲学的根本精神是强调实事求是。孟子反对脱离实际、超越现实可能性的社会经济政策;主张道德源于生活,摈弃与生活严重脱节的虚骄的道德言行;坚持条件论,强调事物存在的现实性,强调人能有所为,但不能无所不为。孟子的条件论为其思想的务实精神,奠定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二千多年来孟子一直被视为“迂阔”的典型,历史的偏见至今未得到彻底的厘清。其实孟子是位坚定的现实主义者,其学术的基调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其哲学的根本精神是强调实事求是。孟子反对脱离实际、超越现实可能性的社会经济政策;主张道德源于生活,摈弃与生活严重脱节的虚骄的道德言行;坚持条件论,强调事物存在的现实性,强调人能有所为,但不能无所不为。孟子的条件论为其思想的务实精神,奠定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戴震(1723—1777)不仅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位著名的考据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构朴素唯物论者和勇敢的反理学战士。因此,研究他的文章范围比较宽泛,立论角度也多种多样,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方面:(1)考据学;(2)哲学;(3)道德伦理学(主要指其反理学思想)。这是横向而看。如从纵向来看,戴震逝世后的200余年里,可以说对他的研究几乎没有间断过,其中还曾出现过三个研究高潮:(1)戴震逝世后的一段时间;(2)本世纪二十年代;(3)本世纪六十年代。下面就结合纵横面回顾一下戴震研究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