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睽卦《大象》辞"君子以同而异"古来解释歧义颇多,东汉末荀爽"大归虽同,小事当异"、魏王弼"同于通理,异于职事"、南宋赵汝楳"同于为善,制行则殊"三说大体相近,可以简单化为"理同事异"说。北宋程颐"同于人理之常,异于世俗之失"之"和而不流"说在历史上影响巨大,宋元明清易学家多从其说。总体上看,程颐的诠释与《大象》德教修养的主旨最为接近,体现了孔子儒家《易》的重德精神。"和而不同"与"和而不流"在意义上比较接近,"不流"更能体现出君子的人格修养。用"周而不比"、"群而不党"来诠释"同而异"则于主旨有些疏离。全面来看,"理同事异"说也有其道理,"理事"问题是一个普遍的哲学问题,从此也可以看到宋明理学与魏晋玄学在思想脉络上的重要关联。"同而异"不应理解为求同存异,这种现代理解没有古典依据。本于程传的精神,"君子以同而异"可以翻译为"君子因此要和而不流、特立独行"。  相似文献   
2.
翟奎凤 《现代哲学》2016,(5):115-120
《春秋繁露》中的神,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作为祭祀对象的神(鬼神)、作为变化之道的神(化神)和作为生命主体的神(心神)。在董仲舒天人同构的观念下,天是最大的神,天子祭天有着绝对的神圣性,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懈怠荒废。通过祭祀,可以见到平常见不到的神。作为君主还要尊神、贵神,这里所说的神是讲最高统治者的修养,是化道之神,无形无象无声,是形而上的整体的一,它能主宰形下世界的变化。《春秋繁露》还讨论心神之义,认为只有平意、静神才能养气长生,这种虚静体神聚精的思想受到道家的一定影响。在董子看来,养生与治国是一个道理,身为国,心为君,这种身体政治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董子认为,人的喜怒哀乐与天之春夏秋冬相应,是天道自然,只可顺调无滞,不可制止。  相似文献   
3.
主敬涵养论是程朱理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经典文献中关于"敬"的记载,义理性最强的莫过于《易传》"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一语,所以程朱的主敬涵养工夫多依此立论。在程朱的讨论中,《易传》的"敬、义"与《大学》的"正心"、《论语》的"直""仁"、《中庸》的"中和"、《孟子》的"集义"等都发生了直接的内在关联,"敬义夹持"的修养工夫在他们的诠释下也成为儒家有别于佛家的重要特征。正是在这些对经学的选择性凸显与内在关联性诠释中,理学逐步建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程颢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朱熹大概43岁开始一直到晚年,反复以心、性、情来对解这里的易、道、神.朱熹认为易道神是从天的角度来论,相应地从人的角度来看,就是心性情.借用程子的易道神话语来阐发其心统性情思想,这是朱子对程子思想的一个创造性转化和诠释.在朱子的诠释下,“易体”非“...  相似文献   
5.
翟奎凤 《哲学研究》2022,(8):73-83+129
朱子提出心统性情的思想后,强调内心知觉及主敬的工夫贯穿未发、已发。涵养未发的主敬工夫,体现在心中没有具体的思虑内容,但能知觉的心体虚明不昧。朱子在40岁时认为未发时的知觉炯然不昧,相当于复卦一阳初起之象。60岁时,朱子又认为至静时只有能知觉者,而无所知觉者,这相当于坤卦不为无阳之象,而不是复卦之象。一些学者认为晚年朱子否定了其先前以未发为复的看法,转而主张以未发为坤。实际上,在晚年朱子的论说中,以坤为未发与以复为未发都有出现。晚年朱子主张一种动态的未发,此未发有能知觉者,同时有耳目见闻,甚至可以有形体运动。这就把儒家涵养未发的主敬工夫拓展到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做工夫。对于朱子未发知觉与坤复关系的问题,中国儒者没有太多关注,但是朝鲜王朝时期的韩国儒者对此争论不休,相关讨论长达二百年之久。  相似文献   
6.
<易>以道阴阳,而日月正是天地现象界的最大阴阳,故有日月为<易>之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周易>和天文历法发生了紧密的关联,源远而流长.明末大儒黄道周的易学思想很复杂,其最大特色就是把<周易>与天文历算融为一体,以易数论历算之数.虽然在现代科学看来,这些推理没有什么合理性根据,但是这种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这种对宇宙万物内在统一性规律的探索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7.
阳明反对朱子于事事物物上寻求至善、寻求所谓"定理"之说,他针锋相对地提出"至善是心之本体"的观点,认为"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在《亲民堂记》《大学问》中,阳明对《大学》三纲领及其关系有系统整体的阐发,提出"至善是明德亲民之极则"的观点,这体现了阳明至善观的深化与发展;阳明生命的最后几年更多地从万物一体、仁体的角度来诠释明德亲民与至善,没有再强调"至善是心之本体",这是阳明至善观的一个突破,对此,其不少弟子未能予以充分注意。万物一体、仁体、至善与良知的贯通体现了阳明最后思想之化境。至善根源于天命之性,但其发见处在吾心,至善在心,心外无理,心外无善,至善良知有自我开显的主动性、能动性,这是阳明学富有鼓舞性、感染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结合四库提要所勾勒的"变卦解易"这一易学史上的重要线索,本文考述了<易小传>与<易变体义>、<易纂言>与<易象义>、<易象正>与<易原就正>的关系及其思想特色,澄清了其间的一些误传与误会.同时指出变卦解易这一思想流派早在四库之前的丁易东那里就已有所总结;指出以动爻变卦解<易>的思想发轫于<左传>中的古老筮例,明确于南宋沈该的<易小传>和都絮的<易变体义>,经宋元之际吴澄的<易纂言>和丁易东的<易象义>,到明代黄道周的<易象正>达到其高峰,清代包仪的<易原就正>受到黄道周<易象正>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9.
明末大儒黄道周的《月令明义》是《月令》诠释史上有代表性而且风格独特的一部著作,也是黄道周后期《礼记》五解之一,但是《月令明义》的解经体例有别于其他四解,其解经特点是杂采经传,相互考证、推衍与阐发,以及以阴阳二气的思想贯穿于《月令》诠释之中,而其最大特点无疑是以易解令。该书正是以易历结合的方式对《月令》条文背后的思想进行综合阐发。通过重点对《月令明义》书中十二月与十二消息卦的关联论述进行梳理与解读,可以看出黄道周旨在阐发《月令》律令条文背后的王道思想,其王道思想实以农为本、以民为本;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礼乐教化的体系,重庆赏而轻刑威,体现了儒家农本民本思想与提倡仁政德政的主张。  相似文献   
10.
"元神"是道教内丹的重要标志性范畴,在魏晋南北朝早期道教经典中就已经开始出现,但多是"大神"的意思,其外在人格神意味比较浓厚。宋代"元精""元气""元神"的并列出现,标志着道教内丹理论的成熟。在丹道思想中,"元神"既与"道""太极""天地之性"等先天本体贯通,又与人的"精""气""心"等主体生命贯通。这在《永乐大典》被表述为"先天元神""自己元神",两者实际上是一体的。这种一体性表明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特征。丹道各派多认为上丹田泥丸宫为"元神"所居之室。在丹道思想影响下,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医理论建构也多用"元神"一词,发展了道教元神思想,使之更富有现实性和养生意义。南宋之后的道教元神理论,吸收了佛教的"识神"说。在与"识神"的对比叙述中,"元神"越来越接近佛性。"元神"在明代心学一系的儒者特别是郝敬的著作中经常出现,被借来表述儒家思想。这从侧面反映了明后期儒佛道相融的思想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