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近来,有刊物开展了有关“和”的哲学讨论,这涉及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在我国传统中,是中庸之道的理论内容,而中庸,则又是孔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因此,要检视“和”之哲学短长,就不能不涉及孔子的中庸。此外,与孔子尚和相对立的,还有墨子的尚同理论,由于和、同的理论对立,因而导致人们在思维方式与行为特点上形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两种截然相反倾向。鉴于它们已经深刻地影响我国社会并形成传统,因而就以儒墨异道为起点,来分析检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孔子研究也开始出现一个根据实事求是原则进行评价的新形势。在这一形势面前,广大研究工作者都迫切希望在研究方法上统一认识。因此我想对刘蔚华同志的新作《孔子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哲学研究》1984年第9期。以下凡引刘文皆出于此)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作为相互学习和相互切磋的引玉之砖,以求教蔚华同志。 一、孔子的时代和古史分期  相似文献   
3.
对蔡尚思同志孔子观的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6月,蔡老以《孔子一生都尚礼》为题发表于《哲学研究》。从这篇文章的命题看,他以孔子一生尚礼来说明礼是孔子思想核心,反过来说,不是其核心的范畴孔子就未必一生都尚。我认为,这样说的本身就是可以商榷的,因为他没有把仁、礼、中庸三  相似文献   
4.
齐鲁文化是我国思想文化的源头,对它进行深入地研究,有助于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并推动我国的改革与开放。山东地方学术刊物开展的有关研讨,受到了国内外学人的关注与重视,近年来也发表了不少具有较高水平的文章,反映了学术上的繁荣;但是,尚存在着一些问题,那就是部分作者把齐鲁思想文化描述为两个对立的思想体系,过分地强调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与差异,忽视了它们的共同点与相互吸收,以致使许多问题得不到合理解释。例如,战国秦汉诸子百家通过争鸣而走向融合,反映在稷下学中形成为一种合流的趋势,就无法加以说明。为了对这一点进行探讨,特再度提出如下几点认识,敬请有关同志指正。  相似文献   
5.
读《礼记·中庸》,至子路问强,孔子所作的回答,是:“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任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工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对于这段文字,几乎所有训话家率皆训南强为孔子自况,以子路类北强,就是名极当代的已故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也认为“天子尚南方之强,而抑北方之强,而子路之所谓强,则有类于北强者”(《南强篇》,见《吴越文化论丛》,上海文艺出版社199o年影印本)…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