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以往研究对儿童持有的群体内成员间的道德责任进行了探讨,但仅局限于伤害这一消极交互行为上。然而,社会交互还包括积极的交互行为,如帮助,故本研究对7~9岁儿童是否持有群体内成员间应互相帮助的道德责任进行探讨。通过比较外在规则存在与否,被试对群体成员间互相伤害或互不帮助行为的合适度评价是否发生变化,来推测群体内道德责任的存在性。若相较群体间条件,外在规则不存在时被试认为对群体内成员的伤害或不帮助行为更不合适,则说明被试认为群体内成员间应持有相应的道德责任。结果发现:(1)相较于群体间条件,7~9岁儿童认为外在规则存在与否对群体内互不帮助行为合适性的评价影响更小,即外在规则不存在时,儿童依然认为群体内成员间应互相帮助;(2)针对群体内的不帮助行为,13~15岁青少年也表现出与7~9岁儿童相同的结果模式。结果表明,7~9岁儿童认为群体内成员间存在互相帮助的道德责任,且该现象具有跨年龄(至少是13~15岁的青少年)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以教学幽默风格模型(Instructional Humor Styles)和教学幽默加工理论(Instructional Humor Processing Theory)为基础,通过构建多水平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在线学习环境中,教师幽默与学习投入关系。结果表明:(1)教师幽默与学习投入无显著相关;(2)在学生层面,仅学生感知的与课堂相关的教师幽默与学习投入呈显著正相关;(3)学生感知的与课堂相关,与课堂无关和攻击性的教师幽默均能通过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学习投入产生影响。此外,自我贬低的教师幽默仅通过消极情绪对学习投入产生作用。本研究首次将教学幽默风格理论模型拓展至在线学习环境中,从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验证了该理论在我国的适应性。此外,本研究验证了教学幽默加工理论,揭示了教师幽默对学习投入的内在机制,这对改善在线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投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