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朝玄宗年间,天下承平日久,百姓安居乐业.开元六年立春这天,江南道鄂州,一年一度的春设大会又开始了.春设,是民间迎春的祭祀活动,唐朝时候尤其讲究.这一天,当地刺史要修斋设醮,举办各种祭拜仪式,各种讲经变文、百货交易也会在这一天云集.  相似文献   
2.
罗争鸣 《宗教学研究》2003,1(3):109-111
杜光庭在僖宗朝即获赐紫加官 ,曾为地位显赫的内供奉道士。唐朝灭亡后 ,约在前蜀武成二年 (90 8)任太子师 ,并获赐广德先生师号 ;前蜀永平三年 (913) ,除授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职事官左谏议大夫 ,改赐广成先生师号 ;前蜀天汉元年 (917) ,王建统治后期 ,授散官光禄大夫、任尚书户部侍郎 ,封蔡国公 ,勋官上柱国 ;王衍即位后两年 ,获赐传真天师 ,为崇真馆大学士 ,其散官阶品竟至特进 ,在前蜀后期备受尊崇 ,但不久解官退隐。从中可以看出杜光庭在前蜀官阶品位不断上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杜光庭(850-933?)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著名道士,早年参加科举,落第后入道天台山,从此致力于道经的搜集和编撰工作,至今尚有大量道经存世。在这些留存的文献中,按道经分类,有一部分属于“记传类”或“谱录类”的神仙传记集和宣扬道门灵验的志怪作品。它们介于宗教与文学之间,既不同  相似文献   
4.
唐朝僖宗年间,成都双流县南笆村,春末夏初. 日头正高,以卜筮符术为业的王道珂披散着头发,手里提溜着黝黑发亮的破酒壶,迷迷糊糊地在双流大街上晃荡.今年的蚕市已接近尾声,市面上的人越来越少,王道珂的买卖也就清淡了许多.其实,也不能说尽是牟利的买卖,无论道珂的卦,还是道珂的符,都很管用,解困扶危的善事没少做了,在成都这地方颇有些声名.除了卦准、符灵验,远近都知道他还有个怪癖,就是每天行立坐卧,只要醒着,无时无刻嘴里都在嘟嘟囔囔地念叨什么,有好事者每问及此,王道珂大眼皮一耷拉,头也不抬,不耐烦地扔过一句"<天蓬咒>,你不懂!"  相似文献   
5.
杜光庭是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一生著述甚丰,但囿于各种原因,这些著述真伪并存,舛误良多,对此,前人已有考辨.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辑录了杜光庭的所有著述,并考辨其真伪、成书年代、版本著录及卷次分合等主要问题,以期为杜光庭研究提供较为全面而可靠的文本.  相似文献   
6.
醮联是道教举办醮仪布置坛场所用的对联,在道教世俗化的明清时期曾广泛应用,至今存有《九阳醮联》一类的仪式文本。作为一种典型的宗教文学,醮联具有重要的仪式功能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不失古雅、精巧、华丽的一面。通过对醮联的分析,可以透视宗教与文学之间微妙的互渗关系。  相似文献   
7.
寺庙经济研究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道观经济研究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近年来,道观经济研究尚无相关专著,主要成果仅为单篇论文或著作的某一章节,可以说很多问题尚未触及和解决.道观经济是道教形成、组织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道教研究的重要领域,值得做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早期全真道创立者"不倦写诗词"的根本动因是诗词的象征、隐喻、意象等与内丹修炼的宗教体验之间可以互相阐释说明,诗词创作在教化弟子、劝讽世俗方面也具有便于记诵、流传等各种方便。全真道诗词内容不能从"纯文学"立场划分,应结合全真道修行观念,从真功、真行两个层面切入。全真道描述劝讽世人、行善救济等外修"真行"类诗歌具有"俗文学"特质。王重阳对《乐章集》的接受是顺理成章的,对柳永的情色作品既不是刻意回避,也不是全盘认可,而是把这种描写内化在丹道修炼的宗教体验上,创造出大量异于《周易参同契》、《悟真篇》的富有象征意味和情感体验的丹道诗词。金元南宋时期,丹道诗歌突破固有格式,走向世俗,发生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9.
杜光庭两度入蜀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光庭曾两次入蜀。第一次,早在僖宗广明元年(880)出逃长安之前,就已在三蜀乃至汉水流域的均州游访圣迹、纂记异闻,后来“漂寓成都”,并非中和初随僖宗一起赴蜀。在成都期间,光庭曾奉敕修斋设醮,四年后,扈从僖宗还京,同年(光启元年)底,又从僖宗幸兴元,并在此地撇开僖宗,“乞游成都”。此即光庭第二次入蜀,并终老于成都。  相似文献   
10.
据《仙鉴》卷首各《序》和卷内文字可证赵道一号全阳,宋末元初隆兴府奉新县浮云山万年宫道士。赵道一精勤刻苦,对丹道玄学有深入理解,但不显于世,留存文献几乎未见任何专门记载。《仙鉴》除了常见的《正统道藏》本外还有多个版本,其中国家图书馆藏残3卷本很可能是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所著录的元刻本,但经过明初修版,确切来说应是元刊明修本。国家图书馆藏残7卷本可能与国图藏残3卷本同为元刻明修本。这两个版本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所有《仙鉴》版本分属两个系统,即"前卷后集"本系统和《正统道藏》改编本系统。"前卷后集"本即按照《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前卷》36卷、《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6卷的方式编纂,应是赵道一原刊的早期刊本;《正统道藏》改编本拆分了《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前卷》36卷,且存在不少误、脱、衍、乱的异文,偶有扞格难通的地方。青岛博物馆藏《正统道藏》未经后世修补,其所收《仙鉴》有重要的校勘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