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替代恢复指通过想象他人资源恢复可恢复自身的资源。研究探讨了他人积极情绪的替代恢复及人际敏感性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331名大学生为被试,实验1和2通过消词任务消耗自控资源后,用文字材料呈现他人积极、他人中性情绪和自我积极情绪,用定价任务考察自控资源的恢复,实验2通过眼神测验测量人际敏感性。结果发现,自控资源消耗后,他人积极情绪组对商品的平均定价比他人中性情绪组低,且只在眼测得分高的个体中存在,他人积极情绪组与自我积极情绪组没有差别。研究证实了他人积极情绪对自控资源的替代恢复及人际敏感性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北京市1018名流动儿童和319名城市儿童为被试,用问卷法,考察北京市流动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并探讨学业行为、师生关系对流动儿童自尊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2)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显著低于城市儿童,两者在高分组(>41)和低分组(<28)所占比例分别为39.8%、60.2%和92.7%、7.3%,差异显著;(3)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校际差异,混合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显著高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4)流动儿童的自尊与学业行为、师生关系的各维度均有显著相关,学业行为中的学习效能感、学习自信心和师生关系中的低冲突性、支持性、关系满意度可以显著预测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共270名被试在不同线索条件下解决顿悟问题T puzzle的表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图式运用水平的发展,知觉定势在单一线索下对高二被试的限制作用更为明显,导致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被试的问题解决时间短于高中二年级;(2)由于表征操作能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增大需操作表征数目的线索不利于五年级被试的问题解决;较高的表征操作能力发展水平使得高二被试在多重线索下有更好的解决成绩;(3)与图式相关的线索并不能有效提高儿童解决顿悟问题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娃娃脸效应是指由婴儿面孔特征(或婴儿图式)所引发的普遍、进化的社会认知反应, 不仅包括对婴儿面孔的偏好性反应—— 如优先注意、关怀和照料的冲动, 还包括对于具备婴儿图式的成年人、动物甚至非生命物体的泛化性反应, 即认为这些对象具有与婴儿相似的特质并对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行为。娃娃脸效应的表现、影响因素及神经机制的相关研究证明了人类对于婴儿面孔特征的偏好性反应是一种本能释放机制, 并为进化心理学中的亲代投资及性别选择理论提供了佐证。娃娃脸效应的文化差异以及实践应用可能是这一领域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大学毕业生面临重要的生活转折, 其个人目标自主性对未来的无望感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以192名大四毕业生为被试, 采用特殊目标测量法考察个人目标自主性, 用问卷评价社会支持与无望感, 探讨目标自主性与无望感的关系, 并分析社会支持和性别的作用。结果发现:(1)毕业前夕去向已经确定的大学生, 无望感更低;(2)大四毕业生目标自主性越高, 对未来的无望感越低;(3)目标自主性对无望感的预测受到性别因素调节。对于男生, 高目标自主性能够显著降低无望感;对于女生, 目标自主性对无望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4)社会支持对于目标自主性与无望感之间的关系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但是社会支持越高, 其无望感越低。由此可见, 大学毕业生建立自主的个人目标和改善社会支持对降低无望感具有重要意义, 目标自主性的效应对男生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试图证明,经济类专业学习会降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研究者测量了某财经类重点高校经济类和非经济类专业的大一和大三共290名本科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发现专业类型和年级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大一的经济类学生和非经济类学生在人际信任水平上无显著差异,而大三的经济类学生在人际信任水平上却显著低于非经济类专业.这说明经济类专业学习时间的增加可能是学生人际信任水平下降的原因,可能的机制是,学习经济学会使个体逐渐接受和认同“理性人假设”所包含的人性观点,认为他人的行为都是基于自私和功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幸福研究方兴未艾,但当今研究着重于幸福的心理描述性层面,而通常忽视了幸福概念中的规范性或者评价性层面。在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眼中,美德是幸福的前提。心理学实证研究发现,实践美德行为,如志愿、捐助等活动能够使人获得幸福。同时,研究也发现,人们倾向于认为具有美德的人会更加幸福。虽然实证研究能够说明美德与幸福具有关系,但是在美德与幸福的因果联系确定上,以及美德对于幸福来说是否是工具性的问题上,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张玥  窦东徽  辛自强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0):1878-1889
解释水平理论认为自我控制是人们依据对事件整体的高解释水平方式而非局部的低解释水平方式做出决策和完成任务。对时间折扣、坚持和健康行为以及前瞻性自我控制的研究表明高解释水平会促进自我控制。高解释水平是通过改变对诱惑的加工(包含对诱惑的态度和诱惑的激活模式)来促进自我控制, 但这种促进作用会受到目标和任务属性(重要性、难度、效价、完成时间和呈现方式)以及解释水平线索属性(外显和内隐)的调节。解释水平理论视角下的自我控制研究可以拓宽自我控制双系统理论和资源理论的视野, 如提供可能的边界条件和认知机制。未来研究还需要深入挖掘解释水平影响自我控制的内在机制和生理基础, 重视心理距离的影响以及加强对自控能力的长期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9.
窦东徽  沃建中 《心理科学》2007,30(2):362-364,372
本研究以Puzzle任务为材料,对135名高二学生特定线索下的操作水平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表征的抑制解除理论对顿悟问题解决的机制具有一定的解释效力,表现为总体上经历了高操作失败次数的被试在线索敏感性上明显高于未经历操作失败次数的被试。(2)而被试在特定阶段的操作水平未出现朝向解决目标的线性增长而是出现停滞的现象证明了问题的表征复杂性对抑制解除的过程存在制约作用,使其宏观上表现为渐进-停滞-跃升的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0.
对应偏差(correspondence bias)是指当情境因素已经能够很好地解释某一行为时,观察者仍然倾向于将其归因为行为者稳定的内在特质的现象。随着对应偏差的年龄差异在一系列研究中被证实,研究者也开始探讨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假设性的解释,即认知能力限制假设和社会/动机假设。文章着重介绍近年来与这两种假设相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