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身份凸显性:启动自我的开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意识到自己特定的身份时, 个人往往在这个身份的框架内来感知周围的世界。身份凸显性指特定身份在社会情境中启动的可能性。相关研究者分别从人格, 自我归类和社会建构的角度来认识身份凸显性, 它与自我概念整合存在紧密关系。身份凸显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身份承诺水平, 情绪, 群体规模和地位, 以及情境中相关线索的优势水平。另外, 阐述了几个抑制或干扰身份凸显性的策略:去类别化、再类别化和次类别化。未来研究需关注不同水平身份如何相互作用, 自我概念整合, 从社会构建的角度探索抑制或干扰身份凸显性的策略, 以及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2.
自我觉知的适应、不适应性及其在心理疗法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我觉知是当注意力指向个体自身时对自己所产生的内部主观状态,根据其指向及程度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自我觉知在心理过程中既有适应性,如促进自我了解、对他人的理解、提高自尊等;但过度的自我觉知会对心理产生不良影响,诸多研究对其与抑郁和焦虑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很多心理疗法中都涉及到自我觉知对心理状况的影响,包括格式塔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森田疗法等等。如何保持适度的自我觉知以促进心理健康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相似文献   
3.
具备自我面孔的识别能力是个体发展中的里程碑,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儿童镜像自我面孔认知能力的发生发展,而缺乏对稍微年长儿童自我面孔识别发展特点的研究。本研究采用逐张呈现被试原本照片以及通过Photoshop改变内外部特征的面孔让儿童进行辨认的方法,考察5岁儿童自我面孔识别的特点。结果发现:(1)5岁儿童能正确识别原本的自我整体面孔,但对自我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的识别出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2)大多数5岁儿童认为发型变化的自我面孔不再是自己的,尤其是更换了异性发型的面孔;(3)儿童对自我面孔的眼睛部位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4.
左脑还是右脑?—— 自我觉知神经机制的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我觉知是个体对自己有所认识或意识的内部主观状态, 自我认知加工的任务都激发了自我觉知, 因此, 其复杂性导致脑机制研究存在很多的争议。对自我觉知神经机制的研究多从认知神经精神医学和涉及自我觉知任务的脑成像的角度进行, 很多研究发现自我觉知更多地激活了右脑, 针对具体的任务而激活不同脑区;但复杂的、高水平的自我觉知任务往往涉及内部言语加工, 需要左脑的加入。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皮质中线结构对自我觉知具有重要作用。今后有关自我觉知神经机制的研究可望从自我觉知的性质、所涉及的具体任务水平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等方面有所进展。  相似文献   
5.
<正>为何有不知足在生命的长河中,奔涌着形形色色的生命。有些生命,如草丛里飞舞的蝴蝶、路边盛开的野花、公园里奔跑的小狗,由于其生存的世界简单纯粹,其生命轨迹的走向自然而然地随着生命之河流动转弯。在自然界万千生命中,人类演化成为了高级社会化的生物,学会了为自己的河流重新规划、设置关卡大坝,通过不同的人生选择绘制迥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其中有些人在这生命的河流中行走得轻松随和,随遇而安;有些人一生都历经波折起伏,艰难前行却又始终难以满足,  相似文献   
6.
西方人普遍存在自我提升效应,此效应在东亚人中是否存在还有争议。在初中生自我识别的研究中发现,他们普遍出现了自我容貌的提升效应,即认为更漂亮的图片是自己的本来样子,且对自我容貌比较满意的个体的提升效应更为明显,与不满意个体呈显著差异。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对容貌满意的个体确实认为更漂亮的图片与自己的相似程度更高。相比较而言,不满意个体对自我容貌的认知较为准确。无论现阶段对自我的容貌满意与否,初中生对自己将来的形象都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即将更为漂亮帅气的图片看成是自己将来的样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