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基督教的神圣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伦理是奠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上的伦理形态,道德的存在以神圣的信仰为来源为归宿,自身不构成自足的根据,以神圣性的精神理念为起点和终点,形成了基督教伦理的基本观念和基本原则,并由此引申出一套伦理行为规范,对人的生活中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模式进行道德建构和道德评判。所以,基督教伦理的实质是将今世的相对性奠立在来世的绝对性之上,用神圣的视野观照世俗的道德,用超越的信念支撑经验的伦理。  相似文献   
2.
胡伟希  田薇 《学海》2001,(3):47-51
在关于“哲学何为”之古老而常新的追问中 ,把哲学理解为一种关于“存在”的学问 ,可谓是经典的定义了 ,也可以说是对于哲学之本性的揭示。然而 ,“存在”何解 ?对此却有着两种不同的思路和结论 :西方人固有的思维方式为“存在是什么” ?企图通过一系列的追问 ,把握住那隐藏在背后之恒定的“所以然”、“终极因”之“真存在” ,这构成了西方哲学源远流长的“本体论”传统。中国人面对存在论问题时 ,其典型思维方式并不着意去追问存在究竟是什么 ,而是致力于寻求“如何达成存在之境” ?或者 ,“如何成就存在的自由逍遥之道” ?这构成了中国哲…  相似文献   
3.
希望是一个涉及终极关切的宗教生存论问题。康德在能够知道什么和应该做什么之后,提出可以希望什么,并将这一问题视之为宗教解决的问题,因为出于实践理性要求的至善作为希望的最终目的,由于此生的有限性而引向了不朽和上帝;正是由于人生存在的时间有限性,生死导致的虚无问题更是作为一个生存论的挑战摆在了面前,存在还是不存在将人引向了对于永恒的期待,使希望成为一个终极关切的宗教性话题;正是在对完满至善和生命永恒的希望里,打开了走向无限性的未来可能之路,在这条路上无论是要解答人类存在本身的已是和未是之间的冲突,还是要将超自然的末世期盼化为开启崭新当下的起点,希望都是一种自由而超越的行为。它来自于希望者,即具有自我有限性意识而试图超越之人的自由存在本性。  相似文献   
4.
(一)就精神产品的外在形态而论,它由纯观念形态的理论产品和感性形态的艺术产品两部分构成.前者的表现形式是概念、公式等符号系统;后者的表现形式是色彩、线条、音响等感性形象.以前者为内容的精神生产可称为理论生产;以后者为内容的精神生产可称为艺术生产.两者的区别在于:(1)理论生产是一种遵从必然性的理性思维活动,它诉之于判断、推理;而艺术生产则是一种自由的心灵创造活动,它诉之于感觉、情感、知觉和想象等.  相似文献   
5.
关于精神生产问题,目前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根据笔者所看到的资料,对这个问题作专门的研究,大约从八十年代开始。近两年来,对此问题的研究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明显地前进了一步。表现为由研究精神生产的构成要素来界说精神生产,发展到从各个角度来探讨精神生产的一系列问题。有关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力问题已有文章做过简略的介绍,本文拟对精神产品的研究状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田薇 《现代哲学》2011,(3):62-66
在"生命"反抗"形式"的现代性文化境遇下,传统宗教也发生了现代转化,即宗教信仰成为宗教生命冲动的表达,这既使"宗教"由外在建构走向活生生的内在的"宗教性"生存,也面临着失去确定的形而上学目标的现代性困境。走出这一困境只能通过一条内在的精神的途径,就是将"灵魂的宗教性存在本身"视为"形而上学的价值",由此跳出主体需要和客体对象之间的二元对立,故而,确立起灵魂存在的形而上学宗教性的自觉意识和内在信仰是宗教现代性重建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生与死、存在与不存在是人这个有限存在者不得不面对的根本性问题。儒耶在这个问题上有着备具特色的表达,在儒家可谓现世不朽的追求,即通过功德言的历史性影响进入历史记忆,借助血脉相传构成子孙万代的生命延续,和宇宙万物一体实现天人合一的无限境界。这一不朽观具有道德人文性、自然人伦性、审美存在性,其根本特质在于非个体性和历史此在性,包含着儒家思想的卓越和限度。在基督教可称作天国永生的盼望,它既是立足于个体的,也是超越现世的,但要通过信仰的途径,在儒家经验理性之外提供了一条可资参考的支援路径。  相似文献   
8.
舍勒关于现代市民伦理的批判和基督教伦理的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的生存有一个深度缺失,即形而上的维度隐退,人的伦理生活和它的意义根基之间日益失去联系。如何弥补这一缺失?德国思想家舍勒认为,西方世界应该从基督教的价值传统中重新寻回意义共契的源泉。然而,尼采对欧洲文化传统的彻底批判,摧毁了基督教这一价值中心,他将基督教伦理的核心观念“爱”归结为以“怨恨”为基础的奴隶道德。因此,舍勒首先面对尼采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他通过深刻的分析扭转了问题的指向,将“怨恨”与现代市民伦理联系起来,指出不是基督教的爱建立在“怨恨”的基础上,恰恰相反,“怨恨”正是现代市民伦理道德建构的动机…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女性主义神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树琴  田薇 《哲学动态》2004,11(8):34-39
出现于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第二次高潮时期的基督教女性主义神学(Christian Feminist Theology)使女性开始对自身的处境进行更深层次的神学反思,女性主义神学既推动了世俗女性主义运动向纵深方向发展,又丰富了对基督教神学传统的理解.本文将对基督教女性主义神学的起源和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并对其进行简要评论,以期从整体上勾勒出基督教女性主义神学的风貌.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中西比较研究的方法 ,对于苏格拉底和王阳明伦理学的基本命题———“德性即知识”与“致良知” ,从德性的根据、德性认识的方法、德性的实现三个方面 ,围绕着“知”与“德”这一核心问题 ,进行了分析阐述和比较研究 ,并透过这一个案试图揭示中西两种伦理学传统的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