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二、明心见性般若者,智也,用也,行也.行必有所依之境,般若所依之境,曰心曰性.心即涅槃妙心,性即中道佛性.涅槃妙心与中道佛性,名异而实一.释尊"说法住世四十九年,后告弟子摩诃迦叶: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汝当护持.并敕阿难付贰传化,无令断绝.而说偈言: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景德传灯录》卷一)  相似文献   
2.
田光烈居士撰《禅宗六祖得法偈之我见》,对六祖"本来无一物"一偈从多方面、多层次予以探讨,条分缕析,截伪续真,开显法义,探本溯源,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由于文章较长,将分两期登完.  相似文献   
3.
4.
一、前言二、玄奘哲学思想产生之理论前提三、玄奘哲学思想中之辩证法因素1.缘起论中之辩证法因素2.中道观中之辩证法因素3.因明学中之辩证法因素四、玄奘哲学思想批判一前言恩格斯教导说:“辩证法的思维——正因为它是以概念本性的研究为前提——只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在较高发展阶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而其完满的发展则更晚得多,在近代哲学中才达到……”  相似文献   
5.
1987年3月,以拙著《玄奘哲学研究》寄奉虞愚学长教授,求正乞书。因书所作《追怀玄奘法师》七律一首见赠,余不揣谫陋,辄步原韵和之,式酮知己,工拙非所计也。  相似文献   
6.
田光烈 《法音》2007,(8):9-14
释迦牟尼佛生于公元前565年,灭于公元前486年(一般传说为公元544年),年八十岁。公元前530年,他三十五岁,是年成道。  相似文献   
7.
欧阳竟无(1871—1943)先生,是著名的佛学大师,亮节高风,学深识卓。生前在南京创支那内学院,讲学著书,陶铸群贤,沾溉学子,影响至大。本文仅就他的书学和书法艺术及其与佛学之关系,作一初步探索。一志不离道,游不废艺先生之学,一言以蔽之日“为人”。人有体、用,“立志办道其体也,多才多艺其用也……体用赅备乃称完人”《与陶闽士书三》。所以他主张“志不离道而游不废艺”(《论  相似文献   
8.
“书法是一种艺术”(周总理《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而且是我国僧俗相辅相成共同从事的、民族精神最基本的、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群众性基础的表现型艺术。我国书法,早在殷商时代,便由实用性发展而为装饰性。装饰以审美的理想之追求为主,故书法不单是涵有技巧与思虑之活动,而且是具有审美价值之活动,所以书法是一种艺术实践。书法家以社会的意义,将自己的感情与意志表达于人。  相似文献   
9.
田光烈 《法音》2003,(6):9-12
《金刚经三义》载于《吕贗佛学论著选集》(山东齐鲁书社出版)卷一。《金刚经》具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又称《金刚般若经》。佛在舍卫国为须菩提先说境空,次说慧空,后明菩提空者,盖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为诠也。金刚为金刚杵的略称,古代印度的一种武器。在佛法中,则为象征破迷开悟的武器,象征菩提心的金属的法具。般若,又曰波赖若,译曰智慧。般若者圆常之大觉也。觉有三德,一为实相般若,是般若理体,本为众生所具,离一切虚妄之相,般若之实性,是为所证之理体;二为观照般若,观照实相之实智也;三为方便般若,分别诸…  相似文献   
10.
天坛大佛赞     
报载南京晨光厂承造之天坛大佛,将于明年七月底按期完成。欣喜之余,三薰三沐,缀《赞》四章,未尽其义于万一也。一巍巍大屿壮山河,福德资粮聚几何?法界真身融宇宙,天坛大佛降娑婆①。皎如秋月临华夏②,慈若春晖悬碧落。已具端严诸相好,讵庸掩映饰么罗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