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教的历史哲学因在经典中缺乏明确表述,所以很少引起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佛传等文本的分析,系统梳理了佛教教义本身所包含的历史哲学和思想,批评了认为佛教缺乏历史观念的见解,指出历史观作为一条隐含的线索,对佛教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对佛陀本质的探讨、大小乘涅槃学说的转变、大乘佛教入世精神的提倡等,都有历史哲学及其思想在其背后发挥作用。本文还通过佛教历史哲学与基督宗教历史哲学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佛教历史哲学的特色及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网络建构行为(networking behavior,也被译作“结网行为”)是指员工为实现职业目标开展的联系构建、维持与使用行为。与聚焦结构特征的传统社会网络研究不同,网络建构行为研究强调个体能动性,认为员工可以通过主动开展网络建构行为提高工作绩效、促进职业发展。在系统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提炼出员工网络建构行为的概念内涵;其次,结合资源、情感、网络与交换等视角,梳理员工网络建构行为的影响结果及作用机制;最后,围绕深化并整合不同理论视角、扎根社交工作平台研究新场景、应用非结构性数据和仿真算法等方向提出未来研究建议,推进员工网络建构行为研究的持续深化,增进管理实践对员工网络建构行为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王颂  解蕴慧  马力 《心理科学》2014,37(1):146-149
基于对26名来自不同组织、有不同职业背景员工的深度采访,本文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概念构图法,实证探索了中国员工基于组织的自尊(OBSE)的内容。本研究发现,中国员工自尊包括五个维度:基于工作单位的自尊、基于工作绩效的自尊、基于工作角色的自尊,基于领导的自尊和基于下属和同事的自尊。本文通过对OBSE的实证分析详细介绍了概念构图法的过程和应用,为如何对新概念、新现象进行探索性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王颂 《中国宗教》2017,(2):80-81
近些年来,中国学者在继承、吸收近代以来国内外佛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自觉地进行方法论的探讨与总结,拓展视野,广泛结合多种学科,  相似文献   
5.
王颂 《心理学报》2017,(1):116-127
本文提出了组织内员工社会资本的构建过程,探究了员工工具性交往的风格,并检验了横向交往和纵向交往两种工具性交往对员工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1通过对20位管理者和员工的访谈分析,阐述了横向交往和纵向交往两种工具性交往风格,初步构建了社会资本构建过程的理论框架,研究2基于对12个部门整体网络数据的回归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两种工具性交往对网络中心性的影响。回归分析显示,横向交往对员工的网络中心性具有正向的作用;横向交往调节了纵向交往对网络中心性的倒U型影响。即,当员工表现出横向交往以及适度的纵向交往时,员工的网络中心性最高。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企业中的员工社会资本形成机制,并对如何构建和谐有效的员工关系具有较强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6.
王颂 《哲学动态》2023,(9):95-102
对“无穷过”的讨论广见于中国、印度、希腊三大哲学传统。在本体论领域,它往往被用来推导第一因;在具体概念和命题的讨论中,它常被用来作归谬论证。中、印哲学家如庄子、郭象、龙树、世亲等人都探讨过无穷过问题,脉络清晰。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哲学家如智俨、法藏等人将两大传统熔于一炉,提出“无尽缘起”说。近代哲学家章太炎基于其“齐物哲学”立场对此有所回应,提出了不同看法。无穷过问题在佛教中具有两重面向:在本体论上,因佛教无需建立第一因,故不存在无穷过问题;在具体概念辨析中,印度佛学运用“俱生相待的闭环”的论证方法来解决它,而华严宗则以“无尽缘起说”对之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2002年7月6日、7日,“印度学佛教学日韩联合国际学术大会”在韩国东国大学隆重召开。笔者有幸躬逢盛会,为了对读者诸君了解近邻国家的佛教研究现状有所帮助,特记述会议一斑,并简单介绍一下相应的背景知识。  相似文献   
8.
正李天纲教授《金泽:江南民间祭祀探源》一书,田野勘察与文献征引相得益彰,由点及面,以江南桥乡小镇为舞台,展示了中国宗教的历史与现在,妙趣横生而又时时发人深省,不禁令人难以释卷。以笔者陋见,作者创作的一个问题意识,在于揭示华人宗教自商周秦汉以来一以贯之的宗教祭祀传统,进而说明中国宗教的特质。而作者运用的方法,却是反向的"探源",由今天历尽劫难尚得以一见的小镇上的各  相似文献   
9.
五四一代学人如何看待佛教与他们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传统有关.本文打破了既往西化派和传统派的分析框架,通过对钱穆、梁启超、陈寅恪、胡适、汤用彤、熊十力、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等具有代表性的学人观点的剖析,揭示他们在佛教中国化、佛教的历史贡献、佛教与中国哲学的关系等重要问题上的观点异同.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五四以来的各种思潮对与佛...  相似文献   
10.
王颂 《中国宗教》2018,(8):84-85
李天纲教授《金泽:江南民间祭祀探源》一书,田野勘察与文献征引相得益彰,由点及面,以江南桥乡小镇为舞台,展示了中国宗教的历史与现在,妙趣横生而又时时发人深省,不禁令人难以释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