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佛教名家名著提要──中国佛教史蒋维乔《中国佛教史》,一册。蒋维乔撰于1928年。商务印书馆1931年出版。现收入复旦大学与上海书店合编的《民国丛书》第1辑中(1989年)。蒋维乔(1872—1958),字竹庄,法名显觉,别号因是子。江苏武进人。1...  相似文献   
2.
妙湛法师(厦门南普陀寺方丈、闽南佛学院院长) 我们这次能在上海开佛教教育工作会议,可以说是一次很好的转机。这次会议关系到我们今后的僧教育,关系到佛法的前途。我认为,从1980年在北京开会以来,这次会是最好的一次,可以说是谈到我们佛教的根本问题上来了。这几天大家讨论的办学的方针,认识可以说都是一致的,希望在今后的行动上也是一致的,行动上一致才能解决问题。我们朴老已80多岁的高龄,还在为佛教事业呕心沥血,我们诸山长老、大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陆与佛教有关的刊物有三类形式:第一类为教外研究机构主办的纯学术刊物,如《世界宗教研究》、《敦煌研究》、《中国藏学》、《五台山研究》、《禅学研究》等,中央级的佛教专业学术刊物则暂付阙如;第二类为佛教界主办在社会上公开发行的人文刊物,目前有从《法音》这一母体先后分离出来的《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二种;第三类为各级佛协或佛学院主办在教内流通的宗教刊物。从量上来看,佛教界主办的佛教刊物已占据有关杂志的首位,成为佛教文化建设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从质上来看,近几年随着佛教教团的重建,其水准也不低于海外华人地区的同类刊物。本文介绍的是佛教界主办的后二类刊物。文革之前,国内佛教界主办的佛教刊物曾有《现代佛学》、《弘化》、《觉有情》等数种。至1964年。  相似文献   
4.
近代佛教名家名著提要──佛学研究十八篇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二册,近代梁启超著。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并收入《饮冰室合集》第14、15两册中。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9岁时开始拜康有为为师,治...  相似文献   
5.
《摩诃止观》,原题名《圆顿止观》,十卷(因每卷各分上下,又作二十卷),为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538—597)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在荆州玉泉寺(在今湖北当阳县)结夏安居期间所说,由门人灌顶笔录成书。“摩诃”,意为大,指智所著渐次、不定、圆顿...  相似文献   
6.
雄踞在西安南郊的大雁塔,铭刻着玄奘大师的丰功伟绩,也是体现中华民族恢宏气度和创造精神的一座丰碑。它凝结了隋唐佛教的灿烂历史,辉映着泱泱大国的力量、自信和进取精神。如果以大雁塔为座标,纵横俯瞰佛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那么毋庸讳言,无论与古德先贤还是与国际研究水平相比,我们都明显地落后了。中国怎样才能无愧于佛教第二祖国的称号?中华民族能否再为人类贡献出玄奘那样的大师和《大唐西域记》那样的不朽著作?大雁塔在呼唤,呼唤着神州大地上不安现状的佛学研究工作者,因为在我们身上,毕竟流淌着玄奘、鉴真的血!1986年11月3日至7日,全国的近六十名专家、学者在古都西安聚会,交流研究隋唐佛教的学术成果和经验。这次会议的组织  相似文献   
7.
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性机遇王雷泉吴立民先生1994年年初在法国答记者问时指出:佛教在过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未来是解决人类精神问题的必由之路。(明海:《缤纷法雨洒巴黎》,《法音》1994年第四期。)这段话,非...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物质层面或许到了如赵本山小品中所说的"不差钱",但在精神领域却出现严重的价值失范现象.在中国走向强盛的现代化道路中,佛教智慧的贡献日益凸现.佛法不是坐而论道的玄学,佛法的社会作用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也就是说,佛教是以改变人心而改变世道的.  相似文献   
9.
王雷泉 《法音》2006,(4):37-41
一、《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学卷》出版缘起 宗教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宗教学,迄今不过短短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中国宗教学的发展,是东西方思想猛烈碰撞与交流的直接结果,也与中国革命和现代化的曲折进程紧密相连。纵观世界文明史,中国各宗教基本上和睦相处,罕见宗教迫害与宗教战争,而佛道儒三教关系也为当今世界宗教对话提供了足资借鉴的历史经验。然而在过去一百年中,从“五四”前后的非宗教运动,到“文革”时期对宗教的全面摧毁,而在1980年代以来宗教又呈现爆发式的复兴,中国宗教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动荡。这兴衰起伏的过程,为中国宗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题材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的忧思──“庙产兴学”百年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98年3月,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抛出《劝学篇》奏折,揭开厂中国政教关系史上臭名昭著的“庙产兴学”的序幕。在落后就要挨打的严峻现实下,满清王朝被西方列强逼上了近代化的道路,于是办洋务,开工矿,派留学生……值此百事更新之际,以张之洞为代表的统治阶级中一部分较有头脑者,却开出了一剂急功近利的“庙产兴学”药方,欲取宗教教团之产业,以充国民教育之经费。不管是出于善意的动机,还是出于混水摸鱼的险恶用心,庙产,似乎成了垂死孤老的一笔无主遗产,成为各种社会集团势力觊觎的目标。满清覆灭以后,袁世凯政府、北洋政府和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