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只有坚持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的大局中来考察,放到整个世界的大局中来考察,才能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建设精神文明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各部门制定政策,都要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出发,不仅要有利于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多维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需要拓展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视野。我们可以而且应当在文本理解 (文本意义的探究 )、思想史、认识论、价值观、解释学等多维视野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在每一种视野中, 马克思主义研究提出和解决独特的问题, 遵循不同的原则。各种视野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事业的发展。文本理解的视野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础性的视野。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而由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和发展了的理论体系, 这种理论体系表现于他们的著作 (文本) 中。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及某些论著,对社会意识中的一些问题还没有说清楚,或说得不正确.本文就几个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一、关于社会意识和意识的关系关于社会意识,我们的哲学教科书都作了这样的规定:“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个规定从原则上说并没有错.但细究起来,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说清楚.第一,“意识”前面和“社会”两字是什么意思?是说意识具有社会属性因而叫社会意识,还是意识反映的对象是社会存在因而叫社会意识?第二,是否意识就是社会意识?“意识”前面加不加“社会”两字在内涵上有没有区别?按照传统的理论,存在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存在,一种是社会存在,而思维和存在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两个基本的理论前提。列宁曾经说过,不懂得黑格尔,就不懂得马克思。我们同样可以说,不懂得费尔巴哈,不懂得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就不懂得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我以为,直到现在,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中的下述两个事实还是被人们忽视了的:一、马克思曾经有过对费尔巴哈的崇拜、信仰、迷信的时期,有过“费尔巴哈派”阶段;二、马克思从未批评过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而只是批评他的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确认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中的上述两个事实,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  相似文献   
5.
“哲学出发点”的提法有几种不同的含义,有时是指“为了什么”,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我们就说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有时是指“从什么出发来解释”问题,解释世界,即是指哲学解释问题的基本依据。在这种意义上,哲学出发点在皙学世界观理论体系中具有核心的意义和地位,它体现着一种哲学的基本路线,它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本文所说的哲学出发点,就是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的。  相似文献   
6.
叶枝青  王金福 《学海》2003,3(6):142-144
作为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发展的逻辑结果 ,休谟的怀疑主义是把经验论原则贯彻到底的最后阶段 ,是最完全最纯粹的唯心主义经验认识论哲学体系。休谟认为 ,人类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和观察基础之上 ,“思想中的一切材料都是由外部的或内部的感觉来的”① ,感觉经验是惟一的存在 ,感觉之外的任何客观物体和心灵实体是否存在都是不可知的 ,自我、外部世界和规律性全部是“虚构”的。休谟拒斥形而上学 ,他说“我们如果在手里拿起一本书来 ,例如神学书或经验哲学书 ,那么我们就可以问 ,其中 ,包含着数和量方面的任何抽象推论吗 ?没有 ,其中包含着关…  相似文献   
7.
十多年来,我国哲学理论研究的一个十分重大的积极成果,是确立了这样一个共识: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核心、基础。因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就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关键。然而,正是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这个关键问题上,哲学界还不能说已经有了  相似文献   
8.
张奎良同志在《哲学研究》1984年第9期上发表了《存在、实在、实体》(以下简称《存在》)一文,对存在、实在、实体、物质等范畴的规定和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表示了自己的看法。研究这些基本的哲学范畴,对于理解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确实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我不能同意《存在》一文对存在、实在、物质范畴所作  相似文献   
9.
在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理论上实现的转变时,理论界过去把注意力放在他们与前辈理论的对立上,认为他们之前的共产主义理论是空想的,而他们则批判地继承了前辈的共产主义理论,实现了共产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这样说在原则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一认识却忽略了一个中间环节:马克思、恩格斯不是直接从前辈的空想共产主义转向科学共产主义,而是经过了自己的一个“哲学共产主义”阶段,然后再转向科学共产主义的。马克思、恩格斯实现的使共产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有着双重的超越:一方面,超越了前辈的空想共产主义;另一方面,也超…  相似文献   
10.
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实质的讨论中,本体论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目前有三种基本的意见:无本体论(或曰反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一元论。后两种意见都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本体论。本文就在这个共同的前提下,着重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一元论?围绕这个总的问题,我想提出若干问题来具体讨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